最不会造反的王爷:明朝汉王朱高煦

2024-09-25 10:39

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变,虽然打出的旗号是为“清君侧”,但实际上是为了夺取建文帝的皇位和明帝国的最高统治权,同时也是为了抵抗削藩运动而进行的自保行为。朱高煦作为朱棣的嫡次子,随朱棣一同出征。而身为燕世子的嫡长子朱高炽因不精武艺,于是被安排在了北平城负责后勤供给。

公元1403年,燕军攻克南京城,正式宣告建文朝的终结。而从这一年开始,明帝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一年的年号被改为了永乐。而曾经的燕世子朱高炽,也顺理成章成为了皇太子。

但是此时朝中却出现了一种新的声音,那便是建立朱棣改立朱高煦为太子。对这一建议持赞同意见的大多为靖难之变中跟随朱棣南征北战的燕属官。

从这一时期开始,朱高煦开始向太子宣战。首先便是陷害太子府属官,如解缙和黄淮等人都遭遇了他的陷害而被朱棣下狱。随后又在朱棣面前言尽太子的坏话,离间二人的父子关係,希望通过这种方法改变朱棣的心意。但可惜的是,朱棣对此心如明镜,并未心生易储的想法,甚至看出了他想要夺嫡的野心。

公元1424年,朱棣在第五次北伐的过程中驾崩离世,此时朱棣的遗体尚未运回至京师。然而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太子朱高炽在北京城继位称帝,也就是明仁宗。

次年洪熙元年,朱瞻基按照朝廷礼制从陪都南京前往北京城祭祀祭拜。朱高煦看准这次机会想要进行伏击,但却因计划并不周密导致在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最终并未能够成功。眼看朱瞻基被立为太子,朱高煦只好暂时罢手,继续等待时机起兵发难。

不幸的是,明仁宗执政不足一年就因过度操劳匆匆离世,朱瞻基顺理成章坐上了皇位,也就是明宣宗。朱高煦认为当下这个新旧朝交替的阶段是千载难逢的兵变时机,于是在西元1426年八月在封地起兵造反。为了提高兵变成功的可能性,朱高煦还在联络了重臣英国公张辅,想以他为内应,但问题就出在这里。

英国公张辅何许人也?其父乃是辅佐朱棣发动靖难之变的大将张玉。可以说,张玉一家是永乐朝最大的功臣,也是最忠心于朱棣的臣子之一。朱高煦就算要在朝中勾结一名内应,也不应当找到张辅,毕竟朱高炽、朱瞻基的继位都是朱棣的意志,张辅自然要对朱棣尽到最后一丝臣子之心。

往后的事情似乎已经很明瞭了,张辅不出意料的将朱高煦叛变的消息告诉了朱瞻基,这就给朱瞻基创造了充足的准备时间。同年朱瞻基御驾亲征,将朱高煦及其部众围困在乐安城中,并施以攻心计离间城中将帅。见到大势已去的朱高煦只得选择投降,这次叛乱就这样不温不火的结束了。对此,《明史》中有著相关记载。

在笔者看来,朱高煦的谋反过程好似儿戏一般。首先便是他对自身势力有著不够清楚的认识,认为自己真的已经积累够足够的声望,以至于能够让封地的将士们都跟著自己承担诛九族的风险起兵反叛朝廷。再者,在城中将士士气尽失的情况下,朱高煦还摆出一副要与朝廷兵马血战到底的决心,而自己却又在夜间偷偷出城前往皇帝大营负荆请罪,这又置城中将士于何地?朱高煦天真的以为只要自己伏地投降就能够免除一死,但殊不知在他起兵反叛朝廷的那一刻起,他的命运就已经被锁定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