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历史伤痕创作,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写大屠杀痛苦如磨难

2024-10-11 09:50

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再由女性脱颖而出,53岁韩国作家韩江以饱含诗意的笔触面对韩国历史创伤、从中揭露人类生命脆弱而获得表彰。她是亚洲女性摘下诺奖文学桂冠第一人,作品以探索父权体制、暴力、悲伤、人性等主题为特色,写了大量短篇小说,中篇、长篇也累积不少。当年她发表以“光州事件”为背景的小说《少年来了》后提及,自己是“把肉品放到火上都会觉得痛的人”,描写屠杀对于她而言有如一场磨难。

韩国作家韩江2023年9月发表新书,在首尔面对媒体谈论创作理念。

▲韩国作家韩江2023年9月发表新书,在首尔面对媒体谈论创作理念。(资料照/路透)

集体找寻生命意义

韩江(한강,Han Kang)10日第一时间接获诺贝尔委员会电话通知好消息时表示“非常感谢,非常惊讶,绝对荣幸”,当时她与儿子在首尔住所刚刚吃完晚餐,当天没有工作,过得很放松,儿子知道她得了诺奖也很惊讶,母子会一起喝杯茶庆祝。韩江自称在书本陪伴之下长大成人,“韩文书与翻译书籍陪著我长大,我可以说自己是与韩国文学一同成长的”。她认为“作家”是集体名词,集体持续寻找生命意义,“有时迷惘,有时坚定,诸位作家所有努力与力量都是我的灵感”。

韩江表示,对于刚认识她的人,她建议从上一本作品《永不告别》读起,也可选读《少年来了》、《白》、《素食者》。2007年出版的《素食者》描述一名拒吃肉的女性面对周遭暴力对待,感性、挑衅、暴力兼具,画面感满点,这是她第一本翻译成英文的作品,英译本让她获得国际知名度,更让她抱回国际曼布克奖。韩江说,《素食者》她写了3年,“出于某些原因,这3年对我来说非常艰难”。

笔下主角多为女性 却以男性视角叙事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导,韩江作品主角多为女性但常以男性视角叙事,例如《素食者》开头,“我的妻子成为素食者之前,我一向认为她在各方面都是个毫无特色的人”。诺贝尔文学委员会成员帕姆(Anna-Karin Palm)建议初识韩江的读者先看2014年发表、以1980年光州事件为背景的《少年来了》,她评析,本书展现“生者与亡者总是彼此交缠,历史创伤如何世代承袭”,韩江“强烈、抒情”的文笔抚慰了历史暴力,“书写非常温柔但精准,对于喧嚣的威权暴力带来反作用力”。

作品已译成逾30种语言

英国广播公司报导,韩江作品已译成30多种语言,她正在写下一本小说。英国《卫报》报导,如同2014年出版的《少年来了》以光州事件剖析历史伤痕,2021年发表的《永不告别》以1948年4月3日在韩国济州岛发生的“四三事件”为背景,描写死难者家属亲友悲愤心声。这场由左派为阻止韩朝分裂发起的武装起义事件遭军警围剿,血腥镇压持续了6年半,直到1954年9月21日才落幕,韩国当局长期阻碍真相追究,2000年才开始调查。

《少年来了》对于光州事件学生与百姓遭血腥镇压的情状详细描述,例如喉咙割开露出悬壅垂、脚趾腐烂肿胀“如同厚厚的生薑”,视觉感、色彩想像丰富。《卫报》2016年2月访问韩江,她说,9岁以前住在光州,光州事件发生时她9岁,事件发生前4个月父亲放弃教职举家迁居首尔,她12岁才得知这场屠杀,当时家中书柜顶层藏著一本由外国记者拍摄、秘密流传的光州事件摄影集,她目睹一张五官遭砍伤的年轻女孩脸庞残缺照片的瞬间,“内心深处有些柔软的东西破裂了”。

光州事件令她大感“人类可怕”

她说,14岁时萌生以写作为职志的想法,少女时期遇到“为何会痛苦?为何会死亡?”这类经典问题,“我以为书裡有答案,结果书裡只有问题,这些书的作者就像我们一样脆弱”。当时她年纪太小,光州事件照片让她觉得人类很可怕,“倘若20岁时才看到,也许我会把仇恨聚焦在军方与政府”。她心中有两个谜团:人类为何如此暴力残忍?人们会如何对抗如此极端的暴力?

声音借给屠杀死难者

韩江在《少年来了》写作过程研究了20世纪诸多黑暗至极的屠杀事件,除了韩国,这类事件也存在于奥许维兹集中营、波士尼亚等时空。韩江日渐担心自己失去对于人类的信任,直到她发现一本民兵日记,内容提及“为何我会有良心这种玩意儿,如此戳刺、打击我?”,让她的研究从暴力走向人类尊严。书中描述失踪少年的魂魄际遇,韩江说,写这些年轻人的遭遇对她而言是“磨难一场”,“我是个把肉品扔到火上也会觉得痛的人”,她想把自己的身体、声音借给这些亡魂,然而每天在工作室动笔写了几行就写不下去,非常痛苦。即使如此,韩江在个人官方网站写下这句话:“慢慢地写,我会持续写出更多作品。”

来源:中时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