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葰是死于科场案最高级别官员

2024-10-14 09:36

清代咸丰八年(1858年)顺天乡试科考,这次顺天乡试参加的考生多达一万多名,录取名额是245名。而此次有个戏子上榜,他的名字叫平龄。平龄很会唱戏,但不是所谓的“戏子”,只是有人曾看到地他登台甫学,就误以为他是戏子。不久,举报信传到了咸丰皇帝那里去了。

咸丰皇帝感觉到事态比较严重,必须进行调查。于是,在下令成立调查组,调查组以怡亲王载垣为首。载垣是铁帽子王,是咸丰皇帝信任的王公,调查组成员还有郑亲王端华,吏部尚书全庆、兵部尚书陈孚恩,也就是吏部的部长、兵部的部长,这个调查组的阵容是相当豪华。经过13天的调查,调查组向咸丰皇帝提交了调查报告:

第一,平龄第一场试卷的草稿不全。按照清代科举考试的规定,第一场考试,到交卷的时候,除了正式的答卷之外,草稿也必须一同上交。虽然草稿的字可以是草书、行书,或者说可以写得马虎些,但是内容必须与正式答卷差不多。接收试卷的工作人员必须认真进行核对,如果草稿明显与正式答卷不相符合,那么这个考生的试卷就会当作不合规范的试卷,就不能进入到阅卷的程式,考生的姓名要用蓝笔布告公布出来,这也就意味着这个考生已经被淘汰了。

第二,平龄的墨卷中有很多错别字,比如把“蒸”写成“烝”,“激”字根本没有写成字,“诸侯”写成“诗侯”,“耀”写成“跃”,“肃杀”写成“肃役”,“至”写成“尘”字,“征”字写成“衢”。平龄的试卷中一共出现了7个错别字。

案发之后,主考官柏葰向调查组说明了自己录取平龄的理由:

第一,他说自己读了平龄的试卷之后,发现这篇文章写得很好,“颇有才气”。这也也就是说,在柏葰看来,平龄八股文写得很不错,是一份非常高水准的答卷,他是真心喜欢这份答卷。

第二,他说平龄答卷的水准不但自己喜欢,而且还得到了两位副主考官的一致认可。柏葰说,他拿着平龄的试卷给两位副主考官程庭桂看,并且问他们说:他们看到的八旗子弟的试卷是否有比这一份更好的,如果有更好的,就选更好的,但是他们都说平龄的这一份是最好的,就录取平龄吧。柏葰这么说,就是告诉调查组,录取平龄为举人不是他一个人定的,是和两位副主考官集体决定的。

咸丰皇帝一听就非常震惊,也非常生气,严厉批评这次乡试的主考官和同考官已是“荒谬已极”,随时在勤政殿召见了调查组的成员,再次令他们严查。

专案组再次复查报,查出不但平龄的试卷有问是题,而且还查出正主考官柏葰徇私录取考生罗鸿绎,副主考官程庭桂则在考场内烧毁通关节的纸条等。

咸丰皇帝对这起案件的判决结果是,柏葰和涉案的考生、考官被处以斩立决,程庭桂的儿子因为通关节被处斩,他也被革职流放。

这起科场案处死的多名涉案人员中有一个是正一品军机大臣柏葰。一品军机大臣算是清代官僚体系中顶级的官员,用现在的话说,他是一名国级高官!

因此可以说柏葰是中国科举史上死于科场案的级别最高的官员,是科场案中打的最大“老虎”,这么高级别的官员因为科场案被处以斩立决,这不仅在清代,就是在中国科举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然而,咸丰皇帝死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柏葰被认为死于宫廷政治斗争,而不是死于科举舞弊案,慈禧太后为其平反,还给柏葰的儿子封了官。科场案被部分平反在中国科举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