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浩强呼唤守护香港星空

2024-11-18 08:49

漫漫星河映照千古,点点繁星如诉千年。 资深星空爱好者许浩强自小对天文抱浓厚兴趣,热衷追寻各式天文奇观,由日食到极光,为睹宇宙瑰宝踏遍世界。 他将所学所闻向学生及公众分享,讲解宇宙奥秘,传播天文知识。 他感叹,香港的观星条件急剧恶化,繁华的都市灯光及渔船明灯,不断侵扰宁静夜空,呼吁港人正视问题,从制订法律到推行保育,守护永恒的夜空。

许浩强(右)与林慧桃(左)是星空爱好者,曾为香港大学天文学会成员。

▲许浩强(右)与林慧桃(左)是星空爱好者,曾为香港大学天文学会成员。

对不少人而言,观星是偶尔一瞥的稀奇,但对许浩强来说,这是他一生的热情和事业。

他回首过往,自小已对天文深感兴趣,中学常到屋邨球场和大厦顶楼观星,甚至连绵数夜登上观塘魔鬼山,通宵欣赏狮子座流星雨,直至天亮直接去上学,甚为投入。 这份热情最终化为其事业所在,他现为可观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馆天文统筹,既参与研究工作,亦为中小学生讲解宇宙奥秘,并为普罗大众进行天文教育。

不同文明衍生各异星空传说

多年来,他不辞千里,遍历四海,只为一睹天文奇观。 他分享,2006年随港大天文学会前往埃及和利比亚,观赏日全食。 他说,虽然过程艰辛,翻越沙漠,更需军队协助才能抵达观测地点,但得以亲眼目睹月球完全遮蔽太阳的震撼一刻,令其难以忘怀,“上瘾了,不能自拔,之后像追星一样,只不过我是追寻日食!”

该历程对其影响深远,此后一有天文现象,又刚好有假期,他便到各地旅游兼朝圣,如到太平洋岛屿观赏日全食,又到北欧、冰岛和加拿大等地看极光。 追踪宇宙瑰宝,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许浩强的天文造诣,不限于西方科学元素,对中国古代的天文仪器和星空故事也了如指掌。 他曾担任教育局《宪法》和《基本法》学生校园大使培训计划的讲者,向学生讲解中国天文学知识。 他指出,世界各地均对群星之谜情有独钟,不同文明因各自的习惯和习俗,衍生出各异的星空传说,如西方所称“大熊座”,实际是中国的“北斗七星”,“中小学生听到这些故事觉得很神奇、有趣。”

中国古人将天空划分为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及北玄武“四象”,每区有无数的细小星座; 北天极更象征皇帝的居所,天上有皇宫,自有代表皇族的星星。 他滔滔不绝,手中不忘展示从日本购入的四象手幅,提及隋唐时期,日本多次派遣使节团到中国学习,“不少天文考古学家到日本寻中国古迹,曾在古墓找到对中国星空的描述。”

岁月交替,生命轮转,惟有那永恒星河常古不易。 他感叹繁星仍在,却被城市焕燿的夜色遮盖,使港人观星的日子寥寥可数,“近年很失望,即使天气很好,也很少再去西贡观星了。”他苦笑说,只要关注天文台24小时网上天气照片,一眼便知有否渔船出动,“有就早点回家休息吧,甚么也看不到的!”

许浩强期望更多港人一同珍惜和守护星空。

▲许浩强期望更多港人一同珍惜和守护星空。

多重因素致观星条件恶化

许浩强指,多重因素导致香港观星的条件日趋恶化。 每逢内地休渔期,大批内地渔民涌至本港海域捕鱼,夜间长时间开启渔船的大光灯作业,“海面亮如白昼,上空呈蓝绿色,被戏称‘香港极光’。”

海面灯光难以控制,市区情况也不遑多让,近年装设LED屏幕的大厦比比皆是,为市民带来更多娱乐体验,却也加重光污染。 许浩强坦言,目前未有相关法例规管过度照明,“《户外灯光约章》毕竟是自愿性质,缺法律效力,虽有道德责任,但无法强制他人遵从。”

他进一步解释,市区光源实际也会影响郊外,光速是宇宙间最快速传播的媒介,“市中心的光或不足一秒已可抵达西贡的天空,加上云、烟霞等自然因素的反射,灯光可以传播到很远。”

倡发展星空经济同时教育

减少光害,似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许浩强却说,一河之隔的深圳西涌,去年获得国际暗夜社区认证,“该处环境条件与香港相近,政府可考虑推动和促进星空保育。”

“国际星空保护区”认证由国际暗天协会(International Dark-Sky Association)创立,旨在鼓励和表扬世界各地不受光污染影响的社区。 除了内地深圳,亚洲其他地区如韩国、日本、台湾均获得认证。 认证的标准是尽量减少周边地区的人造光和天空辉光对自然夜空的影响,将光害降至规定范围。 据知泰国亦有意申请认证。

许浩强说,追求不同旅游体验的旅客,可参考认证得知哪些地方观星最美,“发展‘星空经济’也是不错的方向。”他客观指出,星空认证也存在风险,如台湾合欢山获认证为“暗空公园”,却因游客过多、教育不到位,部分人在观星场所使用手电筒照明,违背保育初衷,“所以教育非常重要!”

然而,在港谈论星空保护区言之尚早,前方仍有漫漫长路。 他说,以往天文和观星是小众爱好,近年多了人感兴趣,加上科技进步,用手机摄影已可拍摄星空,每遇天文现象,很多人会在社交平台发文,“但他们或忽略了应维护自然、避免过度照明等观星礼仪,也忘记了星空背后的故事和原理。”

他说,保护星空,也是为了让下一代欣赏千古星河,“若任其恶化,未来的小朋友或许连星星也未曾见过,但星空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抬头一望,今夜依旧漆黑一片,他期望更多港人一同珍惜和守护星空,留给后世最宝贵的遗产。

许浩强(右)与林慧桃(左)策划和主持电台节目。

▲许浩强(右)与林慧桃(左)策划和主持电台节目。

与天文学会师姐合作 带领听众体验星空

许浩强温文尔雅,口条清晰流利,曾两度担任电台节目主持人。

他指,因希望与更多人分享星空的故事,多年前以机构名义,申请香港电台社区参与广播服务(CIBS),获资助制作广播节目。 去年他再次申请成功,与港大天文学会的师姐林慧桃联手,制作节目《听星空说故事—世界文化保育之旅》,一连13集以声音领航,带领听众到西藏高原摘星、重新认识赤道以南的天空,遨游世界各地的星空保育区。

林慧桃坦言,两人过去并不熟悉,因去年西澳日全食之旅时隔10多年联络,机缘巧合下发现对方也喜欢唱片骑师(DJ)郭静(Lois),难得找到同好,一拍即合,齐策划和主持节目。

虽然本业非天文,但林慧桃一直热心参与社区天文活动。 她难忘看见公众在仰望星空后双眼闪烁发亮,让她无比欣慰,“希望每人都能体验星空带来的快乐和宁静。”

盼推天文学治疗 助受抑郁困扰年轻人

林慧桃从事药物临床研究工作,她近年思考如何将天文学与精神健康结合,希望以此帮助饱受抑郁困扰的年轻人。

她提到,越来越多青少年受到抑郁症困扰,而目前缺乏相应的药物治疗,“我认为如同音乐治疗般,天文学也是一种全新的介入方式,间接帮助与社会脱节的年轻人,重新融入社区。”为此,她花心思撰写研究计划,发送给医学机构和学者,获回复指其建议具启发性,但遗憾的是目前未有空间作相关研究,只能冻结计划。

据她观察,国际天文联会提倡以天文把世界变得更美好,其中一方向正是精神健康,如部分地区教长者天文知识,望助减缓脑退化和缓解抑郁。 香港尚未有类似的试验,需要更多科学数据支持。 她目前倾向通过简单尝试,如在天文台的定期讲座传递知识,提升普及度。 她相信,若能把天文学与精神健康结合,定能产生正面效应。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