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曲艺——清曲

2024-12-09 10:48

扬州市位于江苏省的中部,长江下游的北岸,早在公元前486年,扬州就已经建城。

扬州作为中国较早开展对外贸易和国际交往的城市之一,早在唐代就享有“商贾如织”与“富甲天下”的美誉,当时居住在海外的扬州经商者就有5000多人﹐并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著名港口。扬州也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休闲城市,古人赞美扬州的诗句都成为经典。

经济发达导致文化先进,扬州在文学艺术诸方面都取得相当成就。本文谈谈它的曲艺类型之一——清曲。

扬州清曲又称为“广陵清曲”、“维扬清曲”;俗称“小唱”、“小曲”,是明清时期形成和发展的曲目。流行于扬州、镇江、上海一带。

扬州清曲来源于民间流行的民歌,这些民歌从简单的传唱逐渐升级为带有表演性质的演唱艺术,并讲究演唱技巧,伴奏也从单一的乐器发展成为多件乐器,并且有了保留曲目。全盛于清朝乾隆时期。

从晚清到民国年间,扬州清曲有了很大的发展,影响也日益扩大。其中最有艺术价值的是其音乐,其中“五大宫曲”具有强烈的艺术个性。在与外地说唱艺术的长期交流中,扬州清曲汲取了一些外地民歌的内容,从而使曲牌较以前更为丰富,曲调更为多彩。这些曲牌的曲调简洁、明快,旋律优美动听。像《南曲》、《满江红》、《梳妆台》等成为久唱不衰的单支曲。

在曲牌丰富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大量用多支曲牌连缀的“套曲”,以及由数首套曲组成的连本套曲,可以演唱有较多情节的长篇故事,表现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如《三国》、《红楼梦》、《风儿呀》以及难度相当大、被认为可用作检测清曲歌唱水平的《九腔十八调》(即《俏人儿我的心肝》)等。长期以来,扬州清曲积累了大量的曲目,长短曲目有四百多个,其中单支曲和套曲各占一半,有些已失传,但多数一直流传至今。

在演唱方面,以男性居多,唱法上有了“窄口”与“阔口”的区分,前者指男性模仿女性声腔,后者指男性用本来声腔。伴奏乐器渐趋统一,都用二胡、琵琶等丝弦乐器和敲打檀板、瓷盘、酒杯,更显典雅和富有地方特色。

与此同时,一大批各具专长的小曲名家相继涌现。三十年代初,黎子云、王万青、葛锦华、陆长山、尹老巴子等人的代表唱段,如《风儿呀》、《秦雪梅吊孝》、《小尼姑下山》、《活捉张三郎》、《武松杀嫂》、《宝玉哭灵》等,曾由上海百代、大中华、蓓开等唱片公司灌制唱片发行。1940年,为区别以往的小曲、小唱,正式更名为“扬州清曲”。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