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9 星期六 20:42:38

珠海斗门水上婚嫁,浪漫历史传承百年

发布时间:2024-12-27 16:20

新婚爱人们选择古老而传统的水上婚礼,在寓意长长久久的9.9里长乡村水道,静谧而浪漫地驶向幸福彼岸,重现疍家婚礼仪式,这是何等的浪漫?水上婚嫁是珠海斗门水乡流行了数百年的传统民俗,源于疍家人对歌成亲的礼仪。2008年,珠海斗门水上婚嫁成功入选国家级第二批非遗名录,成为珠海市首个国家级非遗项目。

W1a

▲新娘在船头祭龙王。

W1b

▲象征吉祥的对象也是必不可缺。

W1c

▲不少新人选择水上婚嫁仪式。

W1d

▲水上婚嫁在珠海斗门水乡已流行数百年。

W1e

▲每一届的集体婚礼都吸引众多新人参与。

W1f

▲新人们浪漫婚礼水道上缓缓驶向幸福彼岸。

W1g

▲花船迎亲。

珠海市黄杨山周围与磨刀门、泥湾门、鸡啼门之间,是斗门广阔的大沙田区。据史料记载,明代已有蜑民在此生活。据《香山县乡土志》载:“水居则为蜑民,今本邑三灶官久已奉裁。……至蜑民顽悍,明初借以为兵,实羁縻之术,非诱之向化也,故风俗习惯,究与土著不同。国朝雍正七年,诏令蜑民有能盖屋栖身者,许其在近水村庄居住,力田务本,以示一视同仁。……蜑人,以舟为宅,业捕鱼或编篷,濒水而居,谓之水栏。”(见《辞言》:蜑,古代南方的水上居民。也作“蛋”,今作“疍”。)

这裹河涌纵横,田园风光,尤以水上婚嫁风俗最具特色。水上婚嫁风俗源于疍家人对歌成亲的礼仪,它融汇了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元素,在备婚宴、接新娘、拜高堂、会歌友等几个环节上,以船为交通工具,以歌来贯穿整个婚嫁活动的全过程。

源自水乡疍家起于清初

斗门水上婚嫁风俗形成于清初,成熟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清初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写道:“诸蛋以艇为家,是曰‘蛋家’。其有男未聘,则置盆草于梢;女未受聘,则置盆花于梢,以致媒妁。婚时以蛮歌相迎,男歌胜则夺女过舟。”

清代嘉庆道光以后,西江水系的流沙已在黄杨山周围淤积成一道道沙坦,如上横沙、鳘鱼沙等。其时,居住在斗门、白蕉、干务等村镇上的有钱人向地方官府申请用地报税,雇请佃户和疍家人进行围垦,在这些沙坦和海湾上开发出肥沃的良田。这些佃户和蛋家人便成为沙田区的居民,他们依堤傍水而居,靠耕田打鱼为生,吃喝玩乐和婚嫁丧葬自成风俗,水上婚嫁活动便随之形成。

沙田区农渔业的发展,也带动白藤、小淋、大淋等地经济的发展,连黄杨山和泥湾门外的三灶岛也出现兴旺的景象。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香山县志》记载:“三灶山,在县西二百里海中,林木葱翠,中有三石如灶故名,有田三百余亩,皆极膏腴。今俗安耕凿,士乐诗书,弦诵之声蔚然而起。”

水上婚嫁既是一种习俗,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每一次水上婚嫁的出现,对民众的仁爱礼仪、衣着服饰、家居陈设、民歌创作都是一次检阅和推动。它有着欢庆、祝福、谐趣和真诚的文化魅力,曾影响并传播到中山、江门、佛山等珠江三角洲的沙田区。至清末民国初年,水上婚嫁已是沙田区人人爱看、家家仿效的事情。因水上婚嫁而带动起来的群众性民歌创作和演唱活动多姿多彩,咸水歌、高堂歌等沙田民歌风靡整个珠江三角洲。此时,该风俗也进入了兴旺鼎盛时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通的日益发达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水上婚嫁风俗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衰落,至今已成为传统文化抢救和保护的项目。但是,它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乡土文化,还是在岭南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

文/杨雪薇 图/斗门区委宣传部

星岛日报海外版 羊城晚报社 联合编制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