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乐毅撰文婉拒失察之王

2025-01-10 09:29

乐毅,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中山灵寿人,是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先期曾在赵国、魏国做过小官,后因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被拜燕上将军,并受封昌国君。

乐毅作为魏国使者到燕国送信,燕昭王听说乐毅的才华过人,就以宾客的礼节接待他,与他促膝谈心,虚心讨教治国伐齐良策,燕昭王真诚的态度终于打动了乐毅的心,他欣然答应留下为燕国效力。

乐毅针对燕国弱小、齐国强大的实际情况,向燕昭王提出合纵伐齐的策略,燕昭王接受了这一提议,于是他们分别联络了与齐国有矛盾的赵、楚、韩、魏、燕五国,燕昭王动员了全国的兵力,任命乐毅担任上将军,赵惠文王甚至把相国大印都授给了乐毅。

接受任务的乐毅留在齐国作战了五年,总共攻下齐国城池七十多座,并都划为郡县归属燕国。这次讨伐齐国的战争,使得燕国前所未有的强盛起来。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由太子乐资即位,称为燕惠王。因为燕惠王当太子时就与乐毅有隔阂,这一情况被齐国的田单知道了,他因此对燕国施行了反间计,散布谣言说:乐毅留着莒城、即墨两座城池不攻下,是与新燕王有矛盾,想在齐国称王不回燕国去了。

这下好了,燕惠王本来就已经怀疑乐毅,现在又受到齐国反间计的挑拨,就立即派骑劫代替乐毅担任将领,并要召回乐毅。乐毅知道燕惠王换将是对他的不信任,召他回去肯定没有好结果,所以干脆投奔赵国去了。

赵国对乐毅十分尊重优待,为了借此来震动威慑燕国、齐国,赵王把观津这个地方封给了乐毅,封号叫望诸君。换将后的燕军,没能识破田单设置的骗局,结果在即墨城下被齐国的军队打得大败,齐军乘胜追击,一举收复了原来丢失的齐国城池。

这下燕惠王后诲用骑劫换下乐毅了,但他又怨恨乐毅弃他而投奔赵国,还恐怕赵国乘机攻打燕国,于是就写了封信让人送给乐毅,大意是说:我将你从前线换下是听信了奸臣之言,当然我更想让你好好休息下,我们君臣商议下步如何行动的,没想到你却投奔赵国去了,将军为自己做打算是可以的,但这样做怎么对得起先王对你的厚爱呢?

为答复燕惠王的来信,乐毅写下了非常著名的《报燕惠王书》。这封信最巧妙之处,是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它用很大篇幅回忆了先王对自己的充分信任,以及两人非常坦诚的君臣关系;所有这些与燕惠王的猜忌多疑、刻薄寡恩形成强烈对比。没有直接批评燕惠王的昏庸误国,而是间接盛赞先王的用人不疑。即使在引用伍子胥的例子时,也是措辞得当的去褒奖阖闾、贬低夫差,从而深藏对惠王的批评之意于不言之中。

在信的最后,乐毅以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不絮其名”来表明心迹,希望惠王能体谅自己的一片苦心。全信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饱含乐毅对先王的一片赤诚和对惠王的一腔愤怒,抒发了他思想压抑、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虽然充满着忧愤之意,但充溢其间的是感人之情。

燕惠王看到乐毅的这封信后,深受感触,后来他善待乐毅的儿子,封他为官,还同意乐毅往来于燕、赵两国之间,燕、赵两国也恢复了原来的良好关系,并共同封乐毅为客卿。

相关阅读

名将乐毅撰文婉拒失察之王 | 星岛环球网

名将乐毅撰文婉拒失察之王

发布时间:2025-01-10 09:29

乐毅,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中山灵寿人,是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先期曾在赵国、魏国做过小官,后因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被拜燕上将军,并受封昌国君。

乐毅作为魏国使者到燕国送信,燕昭王听说乐毅的才华过人,就以宾客的礼节接待他,与他促膝谈心,虚心讨教治国伐齐良策,燕昭王真诚的态度终于打动了乐毅的心,他欣然答应留下为燕国效力。

乐毅针对燕国弱小、齐国强大的实际情况,向燕昭王提出合纵伐齐的策略,燕昭王接受了这一提议,于是他们分别联络了与齐国有矛盾的赵、楚、韩、魏、燕五国,燕昭王动员了全国的兵力,任命乐毅担任上将军,赵惠文王甚至把相国大印都授给了乐毅。

接受任务的乐毅留在齐国作战了五年,总共攻下齐国城池七十多座,并都划为郡县归属燕国。这次讨伐齐国的战争,使得燕国前所未有的强盛起来。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由太子乐资即位,称为燕惠王。因为燕惠王当太子时就与乐毅有隔阂,这一情况被齐国的田单知道了,他因此对燕国施行了反间计,散布谣言说:乐毅留着莒城、即墨两座城池不攻下,是与新燕王有矛盾,想在齐国称王不回燕国去了。

这下好了,燕惠王本来就已经怀疑乐毅,现在又受到齐国反间计的挑拨,就立即派骑劫代替乐毅担任将领,并要召回乐毅。乐毅知道燕惠王换将是对他的不信任,召他回去肯定没有好结果,所以干脆投奔赵国去了。

赵国对乐毅十分尊重优待,为了借此来震动威慑燕国、齐国,赵王把观津这个地方封给了乐毅,封号叫望诸君。换将后的燕军,没能识破田单设置的骗局,结果在即墨城下被齐国的军队打得大败,齐军乘胜追击,一举收复了原来丢失的齐国城池。

这下燕惠王后诲用骑劫换下乐毅了,但他又怨恨乐毅弃他而投奔赵国,还恐怕赵国乘机攻打燕国,于是就写了封信让人送给乐毅,大意是说:我将你从前线换下是听信了奸臣之言,当然我更想让你好好休息下,我们君臣商议下步如何行动的,没想到你却投奔赵国去了,将军为自己做打算是可以的,但这样做怎么对得起先王对你的厚爱呢?

为答复燕惠王的来信,乐毅写下了非常著名的《报燕惠王书》。这封信最巧妙之处,是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它用很大篇幅回忆了先王对自己的充分信任,以及两人非常坦诚的君臣关系;所有这些与燕惠王的猜忌多疑、刻薄寡恩形成强烈对比。没有直接批评燕惠王的昏庸误国,而是间接盛赞先王的用人不疑。即使在引用伍子胥的例子时,也是措辞得当的去褒奖阖闾、贬低夫差,从而深藏对惠王的批评之意于不言之中。

在信的最后,乐毅以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不絮其名”来表明心迹,希望惠王能体谅自己的一片苦心。全信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饱含乐毅对先王的一片赤诚和对惠王的一腔愤怒,抒发了他思想压抑、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虽然充满着忧愤之意,但充溢其间的是感人之情。

燕惠王看到乐毅的这封信后,深受感触,后来他善待乐毅的儿子,封他为官,还同意乐毅往来于燕、赵两国之间,燕、赵两国也恢复了原来的良好关系,并共同封乐毅为客卿。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