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 星期二 00:45:31

【星岛热评】清明雨纷纷,全球华人慎终追远

发布时间:2025-04-04 13:11

对于华人而言,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是祭祖的高峰期,也是华人社会世世代代传承的宝贵精神遗产。清明祭祖不应被简单视作“怀旧”或“守旧”,而是一种动态的文化再生产机制。它在解域化与再域化的辩证运动中,既维系着文明的精神血脉,又为多元现代性提供了东方注脚。

全球各地的华人,虽然身在海外,但依然保持着清明祭祖的文化传统。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资讯传播便捷,甚至可以通过网络参与虚拟祭祖。清明祭祖本质上是对“慎终追远”的儒家伦理的现代演绎。扫墓、焚香、供奉等仪式构成文化记忆载体,即便迁徙至地球任何一个角落的华人,仍通过重複性仪式行为强化“祖先…我族…后代”的伦理链条。

海外华人的祭祖活动常与当地文化发生了创造性的融合。比如马来西亚华人将清明与“义山文化”结合,形成社区公祭传统;北美华人发明“云端祭扫”,用数字技术突破地理阻隔。这种非本质主义的文化调适,恰恰彰显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包容性特质。温哥华华人坚持手工制作青团而非购买超市速冻品,新加坡宗乡会馆举办清明诗词朗诵——这些刻意强化的传统细节,实为对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执着宣告。

当现代理性消解传统神圣性时,清明祭祖为华人提供了稀缺的“超验体验”。洛杉矶华人墓园中,华人量子物理学家在祖先碑前执传统跪拜礼,这种“科学理性”与“祖先崇拜”的悖论性共存,揭示现代人对于精神锚点的深层需求。面对气候危机,部分华人社群革新了祭祖方式,比如香港推广“无烟祭扫”、台湾提倡“纸钱集中焚烧”。这些环保实践并非对传统的背叛,而是将“敬天法祖”伦理扩展至生态责任,实现“孝道”内涵的现代性拓展。

清明祭祖彰显的家族共同体意识,为强调个人主义的现代社会提供反思路径。印尼华商通过清明家族会议解决财产纠纷,这种“在祖先见证下达成和解”的模式,暗含东方“关系伦理”对契约精神的补充价值。华人清明文化中“生死对话”的智慧,与墨西哥亡灵节、日本盂兰盆节形成文明互鉴。

随着AI时代到来,祭祖方式伴随出现了一些争议与挑战。譬如,商业资本将清明符号抽离文化语境:电商平台售卖“代客哭坟”服务,短视频博主炒作“冥界元宇宙”概念。这类异化操作可能使祭祖沦为文化消费主义的表演道具。

当混血华裔面对祭祖仪式时,时常遭遇身分焦灼,有些中非混血青年在家族祭祖时因肤色被排斥,折射出血缘认同与文化认同的複杂张力。在华侨众多的广东,清明扫墓,称为扫山、拜山、拜清。每逢清明,不管是在海外的,还是离家乡不远的,都要赶回老家,同父老乡亲一起拜祭祖先,清明也成为阖家团聚的日子。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