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公村大夫第乃蔡锦青故居,是一座三进的大宅,前、中、后各有七间房,门厅、中堂和上厅以及两侧的小厅,房间和厅由四条回廊相连,形成一座宽26.1米、进深31.4米、下半部分为三合土夯筑、上半部分用青砖砌筑的大宅,其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2015年,该大夫第被列为第8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蔡氏族人为了保护古宅壁画,曾用石灰浆涂抹,后来清洗干净才让壁画重新显露。
▲大夫第内随处可见精美壁画。
如今,在大夫第的大门上,朱红色的“大夫第”3个大字仍在彰显着古宅曾经的辉煌。走进大夫第,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前厅屏风门上方悬挂着的“赏穿黄马褂”牌匾,从中不难看出蔡锦青往昔的显赫地位与非凡功绩。沿着大宅内部走一圈,可以发现木雕繁多,如屏风、斗式梁架、廊架上雕刻有麒麟、兔、狮、人物、景物、花草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吉祥图案。如果细细观察的话,还可以留意到在上厅前端两侧下方,有锦鸡石雕。据了解,在清朝时期,二品文官的官服上绣的便是锦鸡。
除此之外,宅内随处可见的精美壁画也令人惊喜,其题材多为花草树木、山水云雾、琴棋书画等,至今大部分仍清晰可见。蔡锦青第七代子孙蔡育告诉记者,当时为了保护古宅内的壁画,蔡氏族人用石灰浆涂抹壁画,后来才用水逐渐清洗干净,让壁画逐渐重新显露出来。可惜清洗过后的壁画,部分画面已模糊,彩色的画面已褪色。
值得一提的是,大夫第中堂靠着门厅天井的一侧,两头各有一块木制的隔板,木板上有一扇扇小玻璃,大部分是透明色,小部分偏黄色。乍一看,这些玻璃与常见的没甚么区别。“那些偏黄色的是古宅建起来就有的,后来有些破损了就用现代玻璃补上,当时申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时,有专家前来考察,说原有的是进口玻璃。”蔡育介绍,大夫第原来还存放着一块珍贵的木匾,上书“文魁”二字,是当时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刘坤一为清光绪五年(1879年)己卯科乡试第三十名举人蔡秉澄(蔡锦青四子)所题,但这块牌匾已不知去向。
而在大夫第右边,是蔡锦青儿子所建可与“大夫第”媲美的豪宅“忠贤第”,因年久失修和各种原因,如今屋舍坍塌,庭院被野草、树木侵占,只剩下残垣断壁及两间半房屋。不远处,则是蔡锦青创办的“琴鹤轩”学校,可惜现只能看到仅剩的墙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