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卓文
面对当下的挑战,未来香港产业复兴之路如何谋划,是一个很值得探讨而且很迫切的议题。据统计,港资制造企业在内地的资产约8.5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三倍有多。在目前香港面临严峻的挑战下,在内地的港资制造业总体上是正常运作,无论对内地的进出口贸易、产值、税收、就业,还是稳定香港本地的经济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内地港资制造业复兴对香港的重要性
很多人在讨论香港经济的时候,经常忽略了内地投资的港资制造业,这部分工业虽然不能把它直接算入香港本地生产总值(GDP),但如果从本地居民生产总值(GNP)的角度考察,不能不将其视为香港工业(制造业)的扩展与延伸。
2019年港资制造企业在内地资产约8.5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工业企业资产约7.1%,相当于当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2.9万亿港元,折合2.6万亿元人民币)的三倍有多;利润总额约为6093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工业企业利润约9.3%,相当于当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23.7%。以上数据虽然没有反映在香港的GDP里面,但却反映在香港GNP当中,这个规模不可小觑。
根据统计,在内地投资的港资制造业,约一半在广东省,其余主要分布在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和山东省。在广东省的港资制造业主要集中于珠三角地区,并以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为主,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业、塑料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等,还有包括玩具、鐘錶、珠宝等行业香港制造的产品都在国际享有声誉。
在内地投资的港资制造业,不仅直接影响香港GNP的增长,而且由于大多数企业的运营总部均在香港,与香港本地的生产性服务业、进出口贸易息息相关。根据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于2020年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港商在内地部分生产用的原料经香港进口的比率超过半数;针对高价值和设有严格到货期限的制造产品,经香港出口仍是首选;在会计/财务及审计支出方面,约八成是用香港的专业服务。
二、香港本地“再工业化”的挑战
香港特区政府目前倡导的“再工业化”计划,是利用香港在科研、设计和知识产权保障的优势,通过创新科技,如物联网、人工智能、新材料及“工业 4.0”智能生产工序等,简化流程,在本地发展高增值产业及产业链。
香港现时共有三个营运中的工业邨(创新园),分别位于大埔、元朗和将军澳,全部由香港科技园公司(HKSTP)管理。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的再工业化计划,HKSTP正在实施工业邨2.0(IE 2.0)计划,重点支援智能生产和高增值制造业,该计划专门针对五个关键行业,包括:1.医药、医疗保健和生物医学;2.电子和光学;3.精密工程及装配;4.专业制造或先进材料;5.资讯、通讯和电讯。此外,政府已批准并提出的项目还包括:将军澳创新园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和数据技术中心、元朗创新园的微电子中心,位于落马洲河套地区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均是由香港科技园公司(HKSTP)开发和管理。
香港“再工业化”是香港产业复兴重要的一步,但当前亦面临不少的挑战:
第一,香港人才流失严重。根据香港大学香港经济研究中心2017年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58%受访企业表示在香港难以聘请合适人才。香港的住房和预期工资成本高,在本地聘请研发人才的成本高于内地。此外,香港研发人才流失率也很高,科研人才更愿意到国外或内地寻求发展机会。
香港总商会2022年1月10日至21日进行的调查显示,香港正面临受过教育的工人外流,其规模自1990年代初以来所未见。其中“30-39岁”及“40-49岁”是离开香港的两个主要年龄组别,工程及技术类的员工占比最高。
第二,土地空间不足,而且人力成本及生产配套远不及珠三角城市。据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与港大经管学院于2021年7至9月专门针对食品科技、健康科技以及绿色科技做的调查显示,缺乏足够的空间建立自动化生产线、卸货空间不足,以及楼底太低是主要的挑战。
第三,科研成果缺乏工业体系的支撑。香港虽拥有世界级的研究型大学,学界亦强于学术性基础研究,但应用研究却一直受到忽略,加上缺乏中游转移和下游生产,令不少本地的科研成果缺乏工业体系支撑以完成转化,以学术作主导的研究难以把技术过渡发展至商业应用。
三、香港未来需要思考的政策方向
(一)政府需制定长远、全面和系统化的工业政策
香港制造业在全球供应链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遍布内地多个省份以及东南亚多个国家,大部分企业以香港为总部,与香港的银行、贸易、物流、会计、法律、保险等多个生产性服务业息息相关,帮助香港融入全球价值链以及规则体系,亦是未来推动香港经济结构转型以及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因此,特区政府应该着眼全球产业价值链以及国家发展大局,从长远规划香港的产业政策,包括本地及外地的生产活动、制造业及上下游生产性服务业,传统及新兴制造业。
(二)主动对接国家、广东省的产业规划,帮助香港制造业接轨内地最前沿产业和科技
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于2020年6月发表的报告中提议,在大湾区周边城市建设“加工贸易园区”和建立“粤港澳制造业官产学研协同创新产业园区”(简称:“港资制造业飞地”)。这项建议可以保障港资企业在大湾区长远发展,可考虑由特区政府与广东省政府共同出资在大湾区打造“香港产业园”,配套适合加工贸易发展的相关政策,稳定港资企业在大湾区投资的信心。此外,香港也有不少制造业在东南亚国家,随着RCEP落地实施,特区政府亦需要主动对接RCEP各成员国,为香港企业争取更多的机会。
(三)发挥香港所长与内地合建工业服务体系
虽然香港已不合适发展大规模工业,但香港发展工业服务有相当成熟的经验及条件。过去主要是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帮助内地港资企业升级转型,目前香港各所大学、科研机构、专业服务机构已纷纷在大湾区布局,特区政府可以考虑支持这些机构组合成一个工业服务体系,以服务输出的方式支援内地的港资制造业,同时为内地的中小企业提供有偿服务,并且可把一些配套工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投资于内地,与内地合作建立工业服务体系。例如,香港先进制造业中心(AMC)可以按照香港的标准在内地建设若干个AMC,配合香港厂商直接在内地技术创新,生产高附加值、高混合性和高度定制化的产品。
围绕内地的港资制造业,利用香港的技术、资金、人才并结合内地的优势,建立完善的工业服务体系,一方面可以帮助香港的厂商可以节省回流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吸收内地的科研人才,弥补香港工业技术人才的不足。同时,亦可吸引更多内地企业进军香港获得在开发能力、管理技能、销售服务等方面的优势,而这些投资将会使香港收益。(文章有删节)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与实践研究所政策研究员
来源:大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