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一届政府重组政府架构,迈出变革步伐

2022-05-24 08:06

原标题:焦点评论/重组政府架构 迈出变革步伐

5月17日,行政会议通过重组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架构的建议方案,具体内容包括成立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分拆运输及房屋局为运输及物流局和房屋局、创新及科技局改名为创新科技及工业局、重组民政事务局为民政及青年事务局、扩大环境局并改名为环境及生态局、改组食物及卫生局为医务卫生局等。此外,为加强政府顶层架构和提升施政效率,行政会议接纳李家超提出的为政务司、财政司及律政司增设三名副司长的建议。此一大刀阔斧的重组计划可谓是承上启下、从善如流,是李家超“以结果为目标”、效率为导向的施政方针的开端。

着重提升和强化管治能力

事实上,自香港回归后,政府架构重组也不是什么新鲜事,针对这方面的“小手术”也是屡次推进。众所周知,特区政府一直信奉“大市场、小政府”的管治理念,在极大程度上将经济发展放任于市场的“自由发挥”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当重大社会事件发生时,政府施政效能无法很好地发挥和陷入被动局面。尤其是在全球市场和金融的结构性变革之下,香港的深层次矛盾,如房屋供应短缺和贫富差距扩大,乃至经济转型缓慢等,逐渐累积、暴露,正处于急需解决的关键时期。

2002年,时任特首推行“高官问责制”,将司长和局长的聘任与公务员系统分开,使得政府高层官员纳入了“问责”的范围,以实现岗位职责明确,精简政府架构。2008年,时任特首进一步调整了“问责制”,成立负责统筹规划和基建相关工作的发展局,将政府架构改为“三司十二局”。2012年提出的“三司两副司十四局”的重组建议,但在反中乱港势力阻挠之下被立法会否决。历经三年,创新科技局于2015年正式成立,因此政府架构变成了“三司十三局”。

综观政府今次提出的重组方案虽然延续了过往增加政策局的方向,也即将政府架构扩大至“三司十五局”,但是相对于以往对于行政问责方面的强调,更突出了部门职能效率的提升和强化政府功能的发展目的。

一方面,是次重组架构是以攻克深层次矛盾为导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以实现政府管治能力和效率为驱动的重大改变。尤其是文化体育及旅游局的成立,分拆运房局,乃至增设三个副司长(尤其是律政司副司长),都反映出李家超在维护国家安全,积极推广宪法和基本法,破解土地房屋问题,发展文化新产业,进一步推动香港经济结构转型,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工作重心,也强化了政府管理层在驾驭行政机构和统筹公务员队伍方面的效率。

另一方面,副司长的设立是有其现实意义的考量。李家超曾表示,“重组后可更专注、更聚焦处理相关政策工作,权责更清晰,并会产生协同效应。”在以融入国内大循环为基调下,香港各项长远发展计划例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北部都会区发展以及明日大屿计划等,都必然涉及到跨部门的协作和资源部署。副司长的设立就是为了进一步分担司长的工作,协助顶层设计的指挥和统筹,以高效有序地推进和完成政策项目,从而增强市民对政府的信心,为将香港打造成为幸福城市,迈入国家发展的新轨道而助力一二。

尤其是副司长可以按需被委派处理一些特定的政策项目。例如,李家超在政纲中提出研究设立“公营房屋项目行动工作组”和“土地房屋供应统筹组”,加强统筹各政府部门在建屋造地和土地发展方面的规划,使得相应的部门可以更专注和细致地处理问题,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协同效应。

此外,笔者认为,从2019年的修例风波到2020年开始的新冠疫情,社会大众都认为政府在面对重大危机事件时,未能实现统筹部署上未雨绸缪的必要准备。而副司长的设立将会成为香港发生突发性事件时,一个强而有力,灵活机动的组织保障,且在不影响政府的正常运作下,副司长们亦可成为应急公共危机的处理负责人或紧急指挥部的组成人员。

为未来发展夯实政治基础

所谓“变则通,通则存,存则强”。香港现在需要的变革绝非一个点、一个面的“小工程”,而是从思维到结构再到执行的系统性工程。香港要变革是共识思维,但要怎么变,如何变,则是一项正在开启的新阶段。政府架构的重组恰恰是社会管理结构调整的开端,是为了进一步确定香港的发展姿态和步调。这一场重组也指向了一个实现良政善治的香港管治环境。会让我们充满期待和信心地看到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政纲要领落地实施并得以完善执行,为香港未来发展夯实政治基础。

中国侨联委员、安徽省政协委员、香港安徽联谊总会常务副会长

来源:香港大公报   作者:吴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