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杏研 公共政策分析员
五月复课伊始,一个月左右已有四名学生堕楼,疫情断续复课停课势所难免,不能轻视的是环境改变对学生的影响。源起意大利的“列治奥方法”提出环境是学童的第三位教师,鼓励成长中的学童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中探索自身,关心周遭。
学童从足不出户,与外界的沟通隔着各式大小的屏幕,到重新投入校园生活,回复一天七个小时面对面的沟通,难免需要重新适应群体交往、重拾社交技能。疫情关系,令社会弥漫负面能量,学童在家里、公共空间甚至网上世界都容易遇到过不去的坎,触发情绪问题。
教育局上年三月回应立法会议员提问,统计数字显示2019-2020年儿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门诊的紧急新症人数大增四分之一。香港经历前后五波疫情,面对停课、复课的不断轮回,估计来年有情绪问题的学童数字会更高,在学校有效推行情感教育刻不容缓。社署最新完成的《儿童死亡检讨报告》中也建议教育局检讨师生比例,以照顾高危学生与局方应加强现行机制。
参考邻近地区,新加坡教育部在上年年底就疫情对学童的影响,更新了原有的品格与公民教育,在中小学的核心课程中加入心理健康课节,该课程的设计特别注重师生对话,开放地与学童讨论“well-being”,有意识地建立同辈互助结构。新加坡的心理健康科技从课程、学校、教师到同辈建立多重安全网,及早发现受困扰的学童,同时透过锻炼学童的情商防患于未然。
情感教育在英国也是热话,比如公共知识分子阿伦迪保顿创办的“人生学校”(The School of Life),旨在补充常规课程未能及时推行的教育漏洞。他提出的情感教育关注自我、他人、关系、工作与文化等主题,强调下一代不应只在PISA排名领先,更应该学习对良知、羞耻、恼怒甚至婚姻的理解。
回到香港,我们不乏有识之士,卫生署自2016年开始推行全港大型精神健康推广计划,鼓励市民将“与人分享”、“正面思维”及“享受生活”三大元素融入日常生活,而精神健康谘询委员会自2020年开始推行精神健康推广和公众教育计划“Shall We Talk”,笔者从各方面了解计划的投入与内容,当中不乏正面、先进、适合学童的内容。现时,情感教育在香港仍欠规模化的政策支援,教育局可多善用这些考虑完备、制作精良的内容,及参考其他地区的政策,长远而言,逐步将情感教育常规化、加入核心课程。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