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门路38号惠州市船舶修造厂门口。
千年惠州,沿江而起,伴江而兴。潺潺东江水穿境而过,与其支流西枝江、龙江河织起密集水网,也翻开了惠州内河航运史的壮丽篇章。厚重的历史平静了东江航运的喧嚣与繁华,但人们仍能透过残存的历史痕迹,窥见大江两岸的历史流变。那些珍贵历史文化遗存穿越历史尘沙,讲述惠州波澜壮阔的东江航运史。
自古以来,航运与造船相辅相成、互为一体。东江航运的繁华,造就了惠州造船业的兴盛。千百年来,惠州造船业历经风雨浮沉,在东江航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载,早在唐朝时期,归善县(惠州府城所在地)就已兴起了造船业;民国时期,严老五开设新荣盛造船厂,掀开了惠州近代造船业的序幕;1950年代,惠州工人造船厂与多家私营造船厂合并成立了公私合营惠州造船厂,惠州造船业就此翻开崭新的发展篇章。1970年代,惠州造船厂最兴旺时员工多达数百人,所造船舶销往广州、韶关、南海各地。惠州造船业几经风雨浮沉,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如今江边残存老船厂旧址,巍巍屹立承载一方记忆。
“这里一片区域就是老船厂旧址。”
日前,在惠州民间艺术大师刘汉新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惠州桥西一带,刘汉新指着水门桥下的大片老建筑介绍说,惠州老船厂分为惠州市船舶修造厂和惠州造船厂,成立于1950年代,前身是工人造船厂与多家私营造船厂合并成立的公私合营惠州造船厂。
■曾经航行在惠州和广州之间的客轮。
记者走访发现,如今位于水门路38号的老船厂大门仍保留着昔日的面貌,居住在附近的市民大多对老船厂的历史略知一二。来到老船厂门口,可以看到颇具年代感的铁架门上挂着木制横牌,以朱色阳文题“惠州市船舶修造厂”八字,部分字体已褪色剥落。走进铁架门是一片小空地,浓郁的工业遗迹风扑面而来,左侧立有一石碑——惠城区文物保护单位:惠州市造船厂。
穿过小空地前方的通道,来到一处格局独特的老建筑区,有商家在此经营烧烤酒水生意,名为“船厂烤吧”。只见伴江而设的露天空地,摆满了简约的铁制桌椅,上方悬挂着灯串。据周边居民介绍,热闹的节假日夜里,这里华灯点亮宛如璀璨星光,常常吸引年轻人相聚,把酒言欢。不过平日傍晚时分,老船厂仍鲜有人问津,询问得知,这里也曾有一家“船长咖啡”,今已歇业。
沿着曲折的石阶上下,可大致探知老船厂局部建筑形态。南侧有一条通道通往老船厂的建筑遗存,可惜一栏铁网阻断了通道,一则安全提示表明,出于安全考虑,此区域不对外开放。视野越过铁网,老船厂旧址独特的建筑架构畅收眼底——笔直的石柱有序排列,支撑起上方的木架,瓦片铺设在横木上,尽显古朴之风。寂寥的老船厂一角与热闹喧嚣的水门街形成对比。
沿着水门街前行200余米,便可从另一个方向拐入老船厂旧址的南侧,记者走访看到,老厂房部分区域经过改造,修整成为了一所民俗“博物馆”,取名“潜珍阁”。耐人寻味的是,岁月在老船厂的躯壳上留下了浓厚的沧桑感,这份历史气息成了“潜珍阁”的独特装饰。
刘汉新介绍说,“潜珍阁”
盘活了老船厂旧址部分区域,这里收藏着大批明清至近现代的惠州民俗物件。花轿、高柜、脸盆、单车……各式物件沿着老船厂的旧格局摆放,承载着惠州不同历史时代的记忆,仿佛是连接古今、展现惠州社会历史变迁的时光隧道。
■江边“船厂烤吧”是年轻人相聚打卡地。
■老船厂建筑旧址角落。
■老船厂建筑石柱上爬满绿植。
■惠州老船厂旧址立有文物保护单位石碑。
文/图 陈丽媛
星岛日报海外版 羊城晚报社 联合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