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运与造船,一度是惠州鲜明的时代印记。老一辈惠州人犹记得,昔日东江水面百舸争流,客运码头人头涌动,货运码头热闹非凡,江边的造船厂热火朝天地开工生产。如今东江两岸已褪去了往昔的喧嚣,但东江航运繁忙、造船火热的场景已刻进了人们的记忆中。
■老船厂部分区域被改造成为了一所民俗“博物馆”。
“上世纪70年代,惠州两江沿岸分布着很多客运、货运码头,我印象中水门仔码头边常停满船舶,源源不断运来各类生活物资。”据刘汉新回忆,当时惠州造船厂发展势头如日中天,船厂职工更是引以为豪。不过,追溯老船厂前世今生,很多人却不知道,曾红火一时的造船厂最初是由一所寥寥数人的造船合作社发展演变而来。
据载,1950年惠州的造船工人组织起来成立了惠州工人造船合作社,初时仅有8人。不久,工人增至36人,合作社也改为工人造船厂,主要造木质出海渔船、火船、小艇等。1954年4月,工人造船厂与古宽记、黄根、余合记等多家私营造船厂合并,成立了公私合营惠州造船厂——正是如今惠州桥西水门路38号的惠州市船舶修造厂旧址所在。1960年初,公私合营惠州造船厂被惠阳地区航运局接收,所造船从1969年起也由原来的木质船改为钢质船。
据惠州市船舶修造厂老职工回忆,惠州造船厂最兴旺时有员工多达400人。1971年该厂建造东江第一艘水泥钢网结构客运船"红星"188号轮,1972年建造了“红星”189号轮。这两艘客运轮船航行于惠州与广州之间,承载着老一辈惠州人的“摆渡”记忆。
1979年11月,惠州造船厂被列入广东省扩大企业自主权100个企业之一。从那时起,惠州造船厂的发展进入黄金期,"惠州制造"的船舶销往广州、韶关、南海、番禺、顺德等地。综合众多资料可知,东江航运发展的鼎盛时期大致在1950年代至1980年代间。然而世事变迁,此后随着水库和电站的开建,东江航运日渐式微,并逐渐导致造船业走向没落。
航运由盛及衰的轨迹,惠州造船业走过了最后的辉煌。进入1980年代,公路运输发达,东江内河航运衰落,惠州造船业走向衰落,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据载,1990年代中期,惠州市造船厂宣告关停;惠州市船舶修造厂也于2008年关停。造船工人的敲打吆喝声随悠悠江水流去,惠州造船业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如今江边残存老船厂旧址,静默讲述东江航运史中壮丽的造船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