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需制定高温应对指引,保障市民关怀基层

2022-07-26 15:06

香港天气持续酷热十余日,近日连续录得超过36度的高温,天文台预测酷热天气持续到下月初。随着全球气候暖化,每年极端高温天气的日数增加,给市民尤其是露天工作行业的僱员、基层市民带来巨大压力和健康风险。目前香港对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已有比较科学的应对方案和指引,政府也应认真研究制定高温天气的分级制度、法律保障和指引,包括在何种条件下哪些行业可获高温津贴,可以停工、停业,同时对基层市民提供适切支援。

酷热天气危害市民健康,过去数日有多名市民在户外工作或行山时因为中暑要送院,甚至有人不幸死亡。个别行业例如地盘工人、清洁工作、露天检测站员工等,工作环境无法提供高效的降温设备,健康风险很高。香港一直有应对部分极端天气制度,劳工法例也保障僱员在极端天气下的安全;但目前只涵盖台风、暴雨,却不包括极端高温天气,这一空白有必要填补。

参考内地的做法,各省市除了有不同的高温津贴标准外,也有统一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规定气温达35度至37度之间,僱主应采取换班轮休缩短连续工作时间;37度至40度之间,室外露天作业累计不得超过6小时,最高温时段3小时内不得露天作业;气温达40度以上必须停止露天作业等。德国劳工部则规定,温度超过35度的处所不适合作为工作空间,僱主必须采取降温措施或提供其他工作空间,如没有措施可降温,僱员可不用工作;美国也于去年制订首个保护劳工免受高温影响的标准。香港的天气情况和各行业运作特点有所不同,当然不能完全照搬别的地方的做法。但制定标准清晰、具法律效力的应变指引,有效保障劳工权益,应该是正确方向。

除劳工权益之外,极端高温有机会导致路面融化、路轨弯曲而引发次生灾害,供电设施也可能会不胜负荷而断电。因此政府也需要有应对极端高温的全盘应变方案,可参考台风、暴雨分级机制,制定不同级别的高温警报,在不同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预警措施,力免极端高温次生灾害,也确保一旦发生次生灾害能及时应对。

另一方面,关怀弱势社群也是极端天气下的应有之义。香港去年有12.7万户居于劏房等不适切居所,连日来舆论十分关注部分劏房居民,由于没有冷气或电费太贵,要生活在40度的“蒸笼”当中。政府一方面要开放更多避暑中心,完善设施,让市民有合适的临时栖身之所;另一方面要研究对符合条件的基层市民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援。政府可考虑对个别基层家庭,例如劏房户、公屋长者户,增设“高温电费津贴”,设定具体条件,例如只要气温连续多少天超过一定温度,相关家庭当月就可获得某个金额的津贴。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高温天气出现的机会愈趋频密,对市民生活的影响日益明显。特区政府应该积极借鉴内地和其他地方的经验,填补法例空白,做好应对极端高温天气的分级制度和指引,体现为民情怀。

原标题:制定高温应对指引  保障市民关怀基层

来源:香港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