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愈住愈贵、细、挤,一直为人所诟病。仲量联行昨发布资料显示,预期今年将有近1700个实用面积少于215平方呎的纳米单位落成,数字约为去年的3倍。行政长官李家超高度重视房屋问题,已成立两个相关专案工作小组。他最近在落区探访㓥房家庭后,直言希望尽快交出成绩,期望做到供应“提速、提效、提量”及公屋“提前”上楼。
有求才有供,纳米楼有价有市,市场供应愈来愈多,某程度反映市民渴求这类单位,惟同时也凸显了港人愈住愈贵、细、挤的问题不断恶化。纳米楼之所以出现,一大主因是楼价高企,远超一般市民的负担能力,尤其是青年多数无法支付首期。将货就价,纳米楼应运而生,透过削减单位面积,来使上车相对变得容易,连带租住单位的成本亦可降低。此外,本港闹市插针不入,新增供应少之又少,不论是针对原区居民,抑或让外区客搬入市区,纳米楼都可容纳更多的市民或家庭。
然而,纳米楼的一些发展却值得留意。一是豪宅化包装,包括以新潮的studio flat开放式单位招徕,令单位索价愈叫愈高。二是投资者比例也恐比一般单位高,仲量联行估计高占买家逾半,加上投机炒卖的转手率亦高,有研究指近十年的买卖里,业主平均持货仅3.5年,即是刚松绑“额外印花税”就会脱手;这意味着,纳米楼未必如想像中那么有助上车,即使租客也须面对常常换业主状况。三是纳米楼已逐渐从市区蔓延至新界,换言之这已非市区供不应求的结果,而是各区均现供应不足之窘。业界有指纳米楼销情似有下滑之势,但原因仅在于近期楼价和租金回落。
要根本解决港人住得贵、细、挤的问题,增加供应是社会共识;当土地供应增多,非但单位供应增多,平均单位面积亦会增大,在供求关系下置业亦料变得容易。自由市场下纳米楼诚可百货应百客,但正常大小的单位更应作为供应主流。李家超在“提速、提效、提量”外,加上“提前”这一目标,正正切中了房屋问题一大核心。毕竟居住难题已困扰市民多年,基层家庭等上楼时间能争取节省一日是一日。李家超上台后,第一时间成立了四个针对民生忧难的小组,其中“土地及房屋供应统筹组”及“公营房屋项目行动工作组”均瞄准房屋问题,前者将制订未来十年每年可供发展土地(即是“熟地”)的供应预测,后者将提交提升及加快公营房屋整体供应的具体建议,两个小组均料于下月即施政报告发表前作出汇报。这些显示新政府实干高效、民心我心的施政风格,市民寄望届时能交出成绩,为解居住难题给出新思维,带来新曙光。
加快加大供应固然是重中之重,同时还要在需求面发力。楼市辣招一方面透过收紧按揭成数来遏制炒卖风气,另方面针对首置人士的上车需要,当局亦放宽了按揭成数上限。于此基础上,有否其他金融创新的空间?包括在公营资助房屋落实“渐进式按揭”等,只要无损金融稳定,又不虞煽起炒风,以金融创新之法,从需求端发力亦不应排除。
香港商报评论员 李哲
原标题:【商报时评】供需两端发力,解决香港住房难题
来源:香港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