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制度障碍,加快湾区融合

2022-08-18 08:18

严 刚

自“爱国者治港”原则落实后,香港迈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未来发展之关键在于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团结香港基金过去数年就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流通所作的研究表明,超过一半居住在大湾区内地城市的港人对其生活状况感到满意,逾八成港人每月收入至少为两万元,较香港月均工资一万八千元更可观。可以肯定,未来将有更多港人投身到大湾区建设。然而,目前香港与大湾区其他城市仍然在制度与机制对接上存在一些障碍及桎梏,要抓住这个历史机遇,特区政府就必须化解现存的梗阻,为港人投身大湾区建设创造更便利更便捷的条件。

其一,特区政府必须具有发展大局观,认清和配合国家发展的整体需要,以“香港所长”服务“国家所需”。国家“十四五”规划从宏观角度为香港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前海方案》、《南沙方案》亦为香港发展拓展出新空间、注入新动能、提供新机遇。特区政府的发展政策不能只局限于一时一地,应积极配合国家发展战略,发挥自身所长,从制度、机制上主动对接“十四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才能发挥出“一国两制”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打造湾区人才“蓄水池”

其二,持续发展最重要的不光是制度与机制,关键还要有人才。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2020年世界人才排名》显示,香港人才竞争力排名由2016年的第10位下跌至第14位,而同期新加坡却从第15位上升至第9位;香港工业总会调查亦显示,58%企业表明人才短缺为企业升级转型最大的掣肘;团结香港基金的调查发现,逾六成受访港人同意本港在全球化环境下,引入外来人才属无可避免,而逾一半受访港人倾向同意引入内地高学历人才,以推动香港新兴行业发展,及填补香港部分行业的人力短缺。各界对此应有足够的重视与警醒。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大人力资源投资,深化商校合作,并培养具高端技能的人才。高端专才在大湾区内的有序有效流动,将是粤港澳大湾区资源整合的关键。特区政府要打破地域保护的狭隘利益观念,吸引专才为港服务,让香港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蓄水池与人才库,让各行各业专才在香港能够找到用武之地,孕育发展香港成为人才专才自由港。

在互认各国各地专才专业资格的同时,特区政府亦应为各路专才提供税收、房租、贷款等多方面的优惠与津贴,例如积极为专才之子女就学提供便捷通道、为专才配偶团聚提供出入境方便之门,营造重知识、重专业、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吸引专才安心扎根香港,为香港服务。

其三,以北部都会区、口岸经济带为发展端推动力,加深加强深港双城融合,在打造深圳河无缝对接的基础上,推动深港双城全面深度融合,用深港融合形成的合力动力推动并引领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与发展。唯有如此,香港才能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占据制高点,把握主动权。香港特区立法会七月初通过推动口岸经济带发展的动议后,深圳有关方面高度重视,随即指定了高层官员主动与香港方面进行对接工作,从中亦显示出深圳方面对于两地融合的强烈愿望与热情,期望深港两地在推动建设口岸经济带方面,能够发展出更多的创新模式。

设湾区信息共享资料库

其四,特区政府应该积极接洽粤港澳大湾区各地政府,就港人及其子女在内地城市的学业、就业、创业、置业等多方面提供便利的条件,形成一个融洽的湾区“大家庭”氛围。特别是就港人关心的跨境医疗问题,积极考虑继续放宽医疗通、药械通服务的限制,并针对港人的跨境双重缴税缴费、跨境交通安排等诸多问题作出筹划安排,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活圈,让港人更安心便捷地往来湾区各城市,更好为大湾区建设作出贡献。

其五,建议特区政府牵头建立一个信息共享的湾区资讯资料库,全方位解读湾区各中心城市发展的动态,特别是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技术发展状态,各地吸引人才的优惠措施,港人前往各地发展所面临的各种疑惑与问题,配合香港本地法律仲裁机构,就湾区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法律问题提供适切的支援援助,解除粤港澳大湾区融合过程中的不必要的后顾之忧。

粤港澳大湾区开始发展以来,事实已证明,并非港人无意北上,亦并非社会各界缺乏湾区融合的热诚,其中关键的阻力,还在于三地的制度、法律、专业资质等多方面的衔接对应。因此,特区政府应继续主动推动与澳门及湾区内地城市密切合作,全方位检讨三地存在的制度性和机制性梗阻所在,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制度、金融、人才等方面互联互通互利的机制,破解湾区融合的制度性障碍,打破区域封闭的狭隘偏见,积极创造湾区大家庭的和谐社会生态。加快湾区融合,才能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立法会议员

来源:大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