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 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2022-09-11 16:28

新媒《海峡时报》8月13日文章,原题:中国农村获得帮助摆脱贫困。报道如下:

今年8月初,《海峡时报》记者来到湖南十八洞村(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下辖行政村),对74岁的苗族施大娘进行一次走访。

只会苗族语的施大娘通过翻译告诉记者:“在过去,我们赚到的钱能买个电灯泡,那就已经是很好的收入,那是我当时唯一买得起的电器,但现在,我有一台电视,一把电风扇……我甚至供我的孙子上大学,因为去年我的收入大约有3万元人民币。”这是她年轻时从未想过的数字,当年她还在务农,通过卖腊肉一年只有几千元人民币收入。

施大娘表示希望十八洞村能成为吸引游客和投资者青睐的景点:“通过这种方式,年轻的苗族居民可以认真考虑在家乡创业寻找机会而不用去城市打工。”当地政府希望通过乡村振兴政策将十八洞村成功的经验复制到其他村镇。

“乡村振兴”政策是中国政府未来实现农村现代化发展,促进居民收入的一个战略性政策,通过将铁路、道路修建至贫困地区,再以旅游、投资、农业合作等方式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2021年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中国14亿人口中有37%是农民。

施大娘的主要收入来自于当地合作社猕猴桃发展基金发放以及她将自有房子租给当地政府用于旅游项目。游客来到这里可以随便拍照并聆听她的故事。

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精准扶贫,目的是更好地识别那些需要帮扶的地区并因地制宜提出更具体的帮扶措施,如就业、教育援助和农业技术支持等。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表示,国家希望通过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推动国内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撑点。中国农村地区有较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助推国家“双循环”战略。“我们的目标是创造一个更多样化、更有活力的经济,这将给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并使他们的经济平稳地发展。”

鹤群村是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芙蓉桥白族乡辖下的行政村。当地村长希望通过以当地农作物特产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柱。2018年,研究人员对当地空气、土壤和水资源进行了为期三年的研究,研判推荐当地村民种植水稻和桃。当地官员表示,以前村民喜欢什么就种什么,比如茶叶和玉米,这些作物没有带来多少收入。现在,通过农作物周期特性,官员、研究人员和村民开始改良农作物的收成周期,吸引更多游客。

曾经到深圳创业的当地村民古先生(音译)在接受访问时说:“结束深圳的生意后,我回到家乡,帮助协调当地的发展,现在能为村子发展做贡献我感到很满足,在这里发展也能很好地保护和推广我们白族的文化。”现在,当地村民平均年收入从2018年的1.2万元提高到2021年的1.8万元。他们开始通过社交媒体在网络上销售农产品和手工制品。

另一位龙先生一直与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合作。他表示从2017年开始与研究所合作,之前水稻很容易受到杂草和害虫的影响,甚至导致歉收。自从合作以后,他获得更好的种子和耕作技术,产量从去年的420公斤增加到660公斤,比以前几乎翻一番。龙先生说:“我很荣幸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做出贡献,作为一名农民,我一直很尊敬袁隆平,他为我们新中国解决了吃饭问题。”

袁隆平,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编译/迪巴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