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加坡《海峡时报》网站8月13日报道,中国乡村在乡村振兴行动的帮助下走出贫困。
报道称,在成为中国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成功范例前,农民石拔三曾长期过着紧巴巴的日子。
8月4日,73岁的石拔三在湖南十八洞村的家中对记者说:“过去,家里唯一买得起的电器是灯泡。现在,我有了电视、电风扇……甚至还能给外孙出一部分大学学费。”
去年,石拔三的收入约为3万元。这是她早年间靠种田和卖腊肉维持生活时做梦都不敢想的天文数字。
石拔三希望十八洞村能够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者。“这样年轻人就会认真考虑村里的发展机遇,而不是到城里去寻找收入更高的工作。”
据报道,通过乡村振兴行动,当局希望能在中国各地复制十八洞村的成功。该行动包括为推动中国农业领域的现代化与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报道说,乡村振兴是中国走向“共同富裕”发展阶段的重要内容,旨在缩小城乡贫富差距。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中国14亿人口中农村居民占比约为37%。
去年,十八洞村村民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远远高于2013年1668元的水平。
据报道,石拔三的收入来源包括村里猕猴桃种植基地的分红,她还把自己的家作为旅游景点向村里的旅游公司开放,游客可以参观拍照,并听她讲述自己的故事。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汪三贵表示,中国希望乡村振兴能够提振经济。农村的发展会对“双循环”模式起到助推作用。
在湖南合群村,有关部门希望围绕当地主要作物——黄桃——发展旅游业,从而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2018年,科研人员在对这个村庄的气候、土壤和水源进行了为期三年的研究后,建议村民们种植水稻和黄桃。
合群村党支部副书记谷俐说,过去,村民们想种什么种什么,比如茶树和玉米,不过都没有带来多少收入。
报道称,这次当地之所以种植黄桃,也是考虑到了发展旅游业:桃树开花时可以赏花,果实成熟时则可以采摘。
谷俐曾在深圳工作,2018年回到家乡。他说:“我发现为村里的发展作贡献是件非常幸福的事。身边都是我从小到大所熟悉的人,这也是保护白族文化并向游客介绍这种文化的机会。”
在谷俐等人的努力下,合群村村民去年人均收入已达到约1.8万元。村民们希望今年能突破2万元大关。此外,谷俐说,村民们还在社交媒体上售卖本地的农产品和手工艺品,能带来数百到上万元不等的收入。
46岁的稻农龙伟义来自湖南的龙王庙村,他很高兴自己能为推广中国知名农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研究成果作出一点贡献。后者曾在湖南的稻田间花费数十年研发杂交水稻,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龙伟义正与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等方面合作,在龙王庙村的农田里种植改良后的新水稻品种。他说,过去自己种植的水稻很容易受到杂草和虫害侵袭,有时会严重影响收成。而如今,品种改良和技术进步让他的水稻收成增加了近一倍,亩产达到约660公斤。
龙伟义对媒体表示,这一成功带来的远不只是个人收入的增加。
他说:“作为一个农民,能为中国的粮食安全作出贡献,我感到非常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