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香港高校优势转化为大湾区人才优势

2022-09-28 08:49

叶建明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9月1日正式开学。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来,获批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内地与香港合作大学,也是《南沙方案》发布以来广州落地的首个重大项目。

据悉,这所高校没有传统的学院和院系设置,以“枢纽”和“学域”学术架构代替,以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新兴学科和前沿学科发展。学校在学科设置上,设四大“枢纽”,涵盖15个“学域”。包括:先进材料、人工智能、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工程、金融科技等。这些都是前沿科技和大湾区发展亟需的人才方向。

聚焦前沿科技和发展所需

两所“港科大”旨在形成“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的框架。位于清水湾的港科大立足于传统学科,在商科、理工等方面见长;南沙的港科大(广州)主要推进融合学科的发展。

港科大(广州)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第三所内地与香港合作的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联合国际学院是先行者,而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也已获批筹备设立。

根据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的目标包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此,《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推动教育合作发展。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支持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引进世界知名大学和特色学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大湾区各城市中,香港优势显而易见。国际化环境、全球化渠道和雄厚的资金,令香港可以在全球招揽最尖端的教育及研究人才。他们中有的是国际上相关领域的前沿人物,这令香港高校在全球享有盛誉,11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拥有5所全球排名前100的高校。

中央一直高度肯定香港的独特地位和优势,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更是强调“必须保持香港的独特地位和优势”。香港的高等教育亦是独特优势的一部分,需要“保持优势”并“发挥优势”,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国家战略中,将香港高校优势转化为大湾区人才优势,为湾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量人才。

国家的竞争是科技创新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前景更趋复杂化,以及疫情减缓,为重振经济,全球出现“抢人才”大战。新加坡、澳洲、美国、加拿大、英国等都出台具体政策抢人才。作为中国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翼,粤港澳大湾区既要抢人才,更要立足于自我培养人才。

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建成前,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高校均在大湾区或设有研究机构,或与大湾区内高校联合办学。这意味着香港高校进入大湾区培养人才已成势头,人才培养的空间大大拓展,培养的目标也更清晰更有针对性。随着与大湾区高校的资源共享,育人观念碰撞互鉴,我们对香港高校在大湾区的作为有更多想像,香港高校优势转化为大湾区人才优势值得期待。

培养领先世界的创科人才

着眼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现实和未来,这里急切需要培养有大格局、大视野的人才。他们是领军性人才特别是科技型领军人才和战略性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也是人们常说的将才;其次要培养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以突破美国的技术封锁。所谓“卡脖子”困境其实是人才和技术不足所致。而一旦拥有了技术创新人才,就拥有了突破技术封锁的“尖刀利刃”,具雄厚制造业基础的大湾区在现代产业体系建成中,就有条件所向披靡;第三要培养能够闯入“无人区”,领先世界科技的人才,也就是高端科技创新人才,令大湾区在国际科技竞争中,从跟跑、平行赛跑到领跑;第四要培养懂科技、懂市场,善于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人才。

与此同时,大湾区要在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上发力,要营造全球更多青年“愿意来、希望来”的招才氛围。世界上人才争夺战的第一战场往往是吸引留学生,收割留学生人才。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科技大国,靠的就是这个经验。二战以后,留学美国的外国学生不断增加,而他们毕业后大多数会留在美国工作,成为美国经济发展所需的高端人才。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别具吸引力。但同时需要从教育制度及理念上革新,从吸引人才能留下来的工作、升迁、生活条件等入手。要想引得八方凤凰来,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栽好自己的梧桐树”。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岛各界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

原标题:议事论事/将香港高校优势转化为大湾区人才优势

来源:大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