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海峡时报》10月19日文章,原题:美国芯片限制对中国的影响。文章摘编如下:
10月7日,美国政府收紧对中国的技术限制,这次针对的是中国科技领域的最薄弱环节:高端半导体产业。
在全面出口管制下,中国芯片制造商将无法从美国企业,以及世界上任何使用美国设备的企业(这意味着几乎所有供应商)获得先进的半导体或半导体制作设备,除非他们获得美国政府的许可。
分析人士推测,这几乎切断中国获得先进半导体及其制造设备的途径。
中国是不太先进的计算机芯片的主要生产国。但对于更先进的品种,中国几乎完全依赖进口。此外,芯片生产所需的高度复杂的设计软件、测试设备和机床,主要依赖于美国、日本和荷兰的供应商。高端芯片主要应用在自动驾驶汽车、超级计算机、人工智能系统、机器人和高级军事装备。中国政府正大力推动上述高新科技发展,其国内对高端芯片的需求量仍供不应求,进口价值甚至超过了石油。
美国政府的全面出口管制可能令中国芯片制造商的发展倒退数年。限制措施持续时间越长,导致中国发展滞后,即使中国试图迎头赶上,届时,国外的前沿生产商也不断升级技术。这些措施还将阻止非中国芯片制造商和其他科技公司在中国投资,因为他们无法进口设备进行升级。简而言之,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将几乎被孤立。
中美半导体的“脱钩”将激发中国本土自主研发的决心。在面临制裁的国家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但半导体行业异常复杂,涉及广泛的先进技术,从芯片设计到软件绘图,再到光刻、蚀刻和测试设备,以及专用材料。其中许多领域是企业几十年来研发,得益于积累经验、实验和协作,以及来自多个国家的精英人才。其整个生态系统不能轻易在一个国家进行复制,若然,其成本将是惊人。例如,拥有垄断地位的荷兰公司 ASML 制造的单台光刻机,没有它就无法生产高端的芯片,制作一台光刻机的成本约为 1.5 亿美元。
波士顿咨询公司估计一个完全自给自足的本地芯片供应链仅前期投资就至少需要1万亿美元。虽然中国决心实现高端芯片技术自给自足,但要进入半导体行业的前沿阶段将面临更多艰巨的任务。
基于中国的制造实力,一些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可以成为生产技术含量较低的传统芯片的领先者,其芯片制作不需要尖端设备。较为低端的芯片在电力行业、普通汽车、智能手机和家电等领域也有多种应用,其市场巨大。根据 Statista 的数据显示,到 2022 年,低利润模拟芯片市场预计有 845 亿美元,高于 2021 年的 740 亿美元。
然而,美国政府的出口管制不仅伤害中国,也伤害美国和包括新加坡在内的半导体供应链企业。主要原因:他们将失去主要的中国客户。例如,全球最大的芯片生产商台积电的股价在宣布限制措施后的一周内下跌约 9%。
美国芯片材料供应商约 30% 的收入来自中国,预计在截至 10 月 30 日的三个月他们将亏损 2.5 亿至 5 亿美元,外国公司在中国供应链的损失也不会很快被弥补。虽然美国政府已拨款 527 亿美元用于其国内芯片生产和研发支持,但这还不到中国提供的补贴的一半。此外,台积电等大型芯片制造商不愿在本土以外建立高端制造设施。譬如,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 120 亿美元工厂与其在台湾本土的规模相对较小,并且不会生产最尖端的半导体。
今年5 月,《华尔街日报》报道称,台积电计划在新加坡建厂,但不会使用最新的生产技术填补市场空白。美国在软件、芯片设计和生产制造半导体所需的机床实力雄厚,但它缺乏大规模制造芯片的工人和技能。要实现这些需求要花数年时间。
从战略上讲,试图切断中国与尖端芯片技术的制作也有风险。正如经济历史学家、《芯片战争》一书的作者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在最近的一次网络研讨会上所指出的那样:“让你的对手完全依赖你的技术,为你的技术付费,便没有动力研发自己的技术。”
经济学家指出,获得高端技术并不是中国经济实现高增长的唯一途径。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拉迪和麻省理工学院的黄亚生教授专家指出,从 1980 年代到 2009 年,中国的生产力是现在的3倍左右,当时投资高科技还不像现在那么重要。中国可以从多方面,多维度的经济改革来实现财富的再分配,从而再一次推动国内的经济发展。
如果能实现这一点,更能满足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而现阶段,中国要实现芯片的自给自足仍然遥不可及。
编译/迪巴拉 2022-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