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海侯:为香港特区政府点个赞

2023-01-07 16:19

临近春节,三年通关梦圆,市民高兴。

30余万人第一时间到网上预约出行,特区政府早已开始派驻人手、演练方案,两地口岸整装以待、打开怀抱,都在等待彼此的奔赴。

顺利通关、开心团聚,是人们共同的期愿。

把好事办好,让通关效应正面、积极、持续释放,少出岔子并少生矛盾是非,真的很重要。

逐步有序实现全面通关,是本次通关安排的总策略。

逐步,所以分阶段推进;有序,所以要做精心准备。正如人的大病初愈,“闭关”许久了,身体锻炼急不得,总要一步一步地来。

两地首阶段通关作名额限制,两地社会皆能理解。

可贵的是,在有限规模下,特区政府积极作为,“规定了名额又突破了名额”,允许“北上前往内地的内地居民、南下前往香港的香港居民和经香港北上后返港的外地旅客”无需预约、直接通关。

这种颇具人文关怀精神的双向便利举措,让人觉得温馨。

更可贵的,则是特区政府随后的一则回应,展现了其处理问题的理念和作风、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效率,让人们有了通关可以“好事办好”的信心。

事情是这样的。

1月5日,特首李家超宣布通关具体安排后,坊间均注意到“港漂”群体(即持有往来港澳通行证并拥有香港非永久居民身份证的内地居民)似乎可以同时享受“双向便利”。

若从香港回内地,他们可适用内地居民身份,无需预约、直接通关;若从内地回香港,他们还可适用香港居民身份,一样无需预约、直接通关。

由于特区政府宣布该豁免举措时,并没有界定“香港居民”就是“香港永久居民”,因而拥有“香港居民”身份的“港漂”群体成为了“特殊人群”。

难道他们可以利益均沾,哪边的好处都能拿吗?

起初,社会上不少人是这么认为的,有香港媒体甚至在1月6日的报道中,把“港漂往返内地毋须预约”做进了新闻标题里。

明显有失公平。

不合常理,必有争议。

澄清此事,消化矛盾,关系通关开局,影响起步阶段的效果。

针对社会上模糊不清的认识,1月6日深夜22时,特区政府发言人给出回应:

同时持有“港澳通行证”和“香港身份证”的人士,只可选择用同一证件出入境,如以“港澳通行证”前往内地无须预约,但返港时则须透过深圳市政府辖下的网上预约平台成功预约才能过关。同样,如以“香港身份证”前往内地要透过特区政府辖下的网上预约平台预约才能过关,但返港则无须预约。

尘埃落定。

政府体现了公道,政策展示了公平,“港漂”并不特殊,一切都是误会。

公道解决问题,积极且高效,特区政府值得被点赞。

通关是大事,各方精心准备,人们翘首以待,好事不能办砸了。

实则,“封关”三年,两地疫情又同属新的暴发期,通关后可能的风险隐患是有的。正如本人在《通关的“奥义”》一文中所分析的,可能出现的人员通关效率问题、可能产生的医疗资源紧张问题、可能带来的两地疫情反复问题,都必然要提前预估,考虑并体现到各自的应急预案中。

出现问题并不可怕,看待问题无需放大,解决问题可以更从容。

在处理“港漂”通关安排上,特区政府作了示范。

——盯紧问题,第一时间响应;

——秉持公道,坚持公正透明;

——促进理解,传递爱与善意。

通关,为的是人的团聚、两地发展的相互助力,为的是走到一起。面对因此所有可能发生的问题,都应该不忘初心、客观看待,好好商量、有效化解。

最关键的还是香港一方,还是香港社会。

内地体量大,韧性强、潜力足,再多新增人流都有回旋空间。香港则太小了,社会上突然涌入许多人来,难免要适应、很吃劲。

过去,香港社会有点乱,受反中乱港声音渲染,面对内地人多有“褒贬之辞”。如今,香港由乱到治,社会多元包容、和衷共济的基本精神回归,市民对国家、对内地、对自己的同胞会有更多的理解。

通关后,香港社会可以呈现这一点,呈现友爱互助,热情大方的一面,让来港的内地人宾至如归,可以放下心结和对香港过去的刻板印象,对这里再多一份热爱、再多一份支持、再多一份投入。

内地人来到香港,同样应该体谅她三年饱受的困难、客观的条件约束,遵守这里的社会秩序,不要作出伤害香港同胞的行为,让她体会到通关带来的真切红利和发展福祉。

通关的意义,不只在于两地。

“背靠祖国、联通世界”——香港这一最大的独特优势,将在通关后全面释放出来。融入国内大循环,实现国内国外双循环,正是通关所能带给香港的发展效应。香港将大有可为,风光无限!

稳稳地通关,好好的交流,相向而行,少生不虞之隙,别出事,这才是人们所期待的通关场景。

没有了“双向便利”,“港漂”也不必失望。

在内地是内地人,在香港是香港人,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融入和被接纳吗?

靖海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