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岛热评】香港向外抢人才,国际学校角色不可或缺

2023-04-22 11:47

国际学校流失非本地生升势持续,部分更违规超收本地生,有议员指这是间接造成小学面临杀校危机。虽然国际学校跟官津校同样面对适龄学生人口下跌问题,但近年超额收本地生,主要是应对疫情期间大批外籍家庭离港所衍生的经营压力,只是临时措施。随着社会复常,海内外人才重临,相信国际学校面对非本地生收生不足问题会迎刃而解。

超收本地生暂应对外籍人撤港

教育局局长蔡若莲早前回覆议员提问时,披露近5年国际学校收生数据,2018/19学年有30,345名非本地学生,但到了今个学年减至26,768人,非本地生佔整体比例由75.5%跌至65.9%,同期的本地生却由9,853人增至13,858人,佔比由24.5%增至34.1%。今个学年至少有4所国际学校不符教育局收生比例要求,有学校的本地生比例高达51%,远高于当局规定的30%上限。议员朱国强指,部分国际学校违规超额收取本地生,间接造成官津校缩班杀校,要求限制本地生入读国际学校。

将杀校原因诿过于国际学校,未免将问题简单化。事实上,香港出生率自2016年便持续下跌,港府3年前推算,6岁适龄学童人口会由2023年逾5.7万减至2029年的5万,至于12岁学童人口同期由逾7.1万大减至6万。再加上近年移民潮再起,令适龄学生人口下降问题变得更严峻,官津校和国际学校均面对收生不足问题。

国际学校和官津校是两个截然不同市场,前者主要为外籍人士的子女提供教育,让驻港工作人员可安心工作,而后者则为本地学童服务。可是新冠疫情爆发后,香港实施严厉入境检疫措施,不少外资机构撤走,导致大批外籍人士与家人离开香港,国际学校的非本地生流失率上升,校方面对营运困难,唯有弹性增加录取本地生,以拉上补下方式纾解经营压力,令到个别国际学校的非本地生及本地生比例失衡。

根据现行规定,凡获教育局分配校舍或土地的国际学校,须与教育局签订服务合约,整体学生至少有70%为非本地生,政府对违规者可终止或拒绝续订服务合约,并收回校舍和土地。但这个收生门槛并非死规定,一触碰便会受罚,尤其疫情对社会经济冲击是前所未见,政府在抗疫时也曾采取过很多非常手段应对,加上疫后国际学校是吸引人才的重要配套措施,故当局对国际学校暂时增加取录本地生持容忍态度,待疫后逐渐将非本地生学额比例回复到规定水平。

杀校非关国际学校勿搞错焦点

这种弹性做法可带来双赢。对那些继续留港的中产家庭来说,难得心仪的国际学校有学生举家移民或返回家乡,而腾出剩余学位,自然乐于安排子女入读,让子女可接受心目中的优质教育,不用面对沉重考试压力,让子女可在较轻松环境愉快地学习。

同时,此举也为国际学校赢取时间应对疫情冲击。随着香港全面复常,各行各业均出现人才荒,港府正积极出招抢人才和投资移民。单是高才通已批出逾1.2万份申请,当中9,200人准备半年内赴港,平均每名申请人带同1.46名受养人赴港,自然会安排子女入读国际学校,相信国际学校取录非本地生比率将会回升。

至于限制本地生入读国际学校,来避免杀校的建议不可行,因这不保证生源会自动回归官校或津校,毕竟家长均望子成龙,希望能为子女挑选相对优质学校,例如直资学校或私校,让其接受更佳教育。与其惩罚一些办学办得很出色并建立品牌的国际学校,来拯救一些表现不济的津校,倒不如要求这些学校透过资源整合,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为学生提供更合适的学习环境,提升教育质素,更符合社会效益。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