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跨年夜推出最盛大的烟花汇演,吸引了年内创纪录的内地游客到访。但问题也接踵而至,一方面,商家抱怨旺丁不旺财,另一方面,大量游客滞留,甚至就连通往关口的公路都被堵死。
香港政府对此非常重视,特首下令成立专门的大型活动过关安排统筹会议,避免春节期间再出现滞留事件。可以说,港府已是尽职尽责,但对于扭转旺丁不旺财的趋势却无助益。
反之,港人北上在过去一年可说是蔚为大观,君不见,内地消费广告都打到香港街头的小巴上了。可以预见,在新的一年会有更多港人北上,原本发生在香港本地的消费则会越来越多地转移到内地。
作为应对,香港政府和商界已在筹划推出系列活动,吸引更多人前往香港。但如何能让来的人肯花钱,而不是连水都要自带,确实是个大问题。
那么这种“己消彼长”的状态会持续多久?香港消费市场的出路又在哪里呢?
首先,出现剧烈变化是大势所趋,而湾区独特的小环境更放大了趋势。
从2023年上半年的淄博爆火,到现在正在上演的南方小土豆汇聚哈尔滨狂潮,都是大趋势的具象表现。预期悲观化、消费降级、追求性价比、注重实用、关注小确幸等等消费新风潮兴起,再叠加网络消费的普及,都让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里面最具决定性的一个因素就是价格。其实近几年重庆、西安一直处于火爆状态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消费水平低。例如重庆游客人均消费常年维持在七八百元,而这种价格在香港也就是一晚酒店的费用。至于淄博更是物美价廉的典范,肉串价格比它低的全国也没几个地方。哈尔滨的物价由于背靠大粮仓也不高,而且个别店铺趁着游客涌入把“锅包肉”卖得贵了一些,就招来全城讨伐。
另外不论是重庆、淄博还是哈尔滨,宠溺游客都火出了圈。反观香港,物价水平绝对全国领先,服务态度也被频频吐槽。一开始内地游客还以为自己被歧视,但现在也基本了解了,香港是无差别的服务态度差。
就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在追求性价比的大趋势之下,哪个地方价格低、服务好,就会吸引消费者涌入。而网络的充分传播,则会扩大、加速这种趋势。港人北上消费也是这个道理,只是由于港人网络普及率不如内地,扩散的速度会慢很多。
但是,趋势已经形成,深港同城化的结局已经注定。香港的低端消费、周末休闲消费向深圳转移将会是2024年持续的热点,对应的,香港的相关市场必然持续遭受重创。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资源稀缺、人口密度巨大的国际级大都市香港来说,部分产业的向外转移并非首次发生,甚至每一次转移都会迎来更辉煌的新生。
低端市场向深圳转移恰恰可以给高端商品市场留出更充分的发展空间,从而在大湾区层面形成不同城市间的差异化互补局面。互补的市场会进一步促进人员流动,从而形成互惠的统一大市场。人员流动还能促进相互了解,为后续深入合作共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除了高端消费产品之外,香港还非常适合发展自主创新产品。一个手机壳在深圳华强北只能卖15元,而在香港就可以卖到500元,并且供不应求。这其间的差价就是创意、创新、品牌、设计的发展空间,因此香港绝对是国货崛起的沃土。
其实当前已经出现了这种趋向,比如铜锣湾的旺铺逐渐被国际大品牌接手;结合中西文化、引领潮流趋势的小众品牌也正在崛起,香港积极引进人才的举措则为未来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
套用一句烂俗的话,"未来已来",只是我们还未觉察而已。当然,从小小萌芽到蓬勃生机还有漫长的路要走,香港还需要经历产业更新的阵痛。
但是,前途是光明的,只要有时间,只要有耐心。
而我们都知道,香港不缺耐心,更有底气等待春天的到来。
文/星岛环球网总编辑 赵刚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