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背景减区内沟通差异 香港剧团搭建大湾区共同艺术语言

2024-02-02 15:35

戏剧表演重视肢体、语言、舞台效果以及演员与观众现场交流等多项艺术元素,创作主题往往跟生活现象及城市脉搏紧扣,可谓最容易反映当地文化的艺术形式。随着大湾区内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自2018年起着力支持本地艺团前往湾区演出,期望将香港独特的作品介绍给当地观众。以往不少本地剧团曾担心作品会因两地文化差异而影响票房,但随着交流机会日渐增加,才发现当中的文化差异没有想像中般巨大,令他们能够更有信心将不同形式的作品带到湾区演出,发展区内的艺术语言,滋养文化气息。

“演戏家族”行政总监姚润敏。

▲“演戏家族”行政总监姚润敏。

“邓树荣戏剧工作室”艺术总监邓树荣。

▲“邓树荣戏剧工作室”艺术总监邓树荣。

粤文化同根同源 靠作品促进深港融合

音乐剧团“演戏家族”作品的最大特色是糅合西方艺术形式和本地粤语文化。剧团自2008年起已开始前往珠三角城市演出,近年也陆续到大湾区多个城市巡演多出粤语音乐剧。行政总监姚润敏(Mandy)提到,“演戏家族”在湾区演出经验丰富,而且区内语言和生活文化同根同源,可以说是几乎没有文化差异,所以他们的巡演作品亦得到不少正面评价。基于共同的文化底蕴,她认为湾区内有一班非常具潜力的观众群。

Mandy又提到,“演戏家族”的音乐剧本来就是年轻和有活力的舞台作品。在创作上,剧团重视文学性和人性价值的探讨,特别是家庭和人际关系,表达的主题往往是香港人、广东人、以至整个岭南文化地区都容易产生共鸣的议题。多年来,湾区观众对剧团的演出反应热烈,也对香港制作情有独钟,让粤语音乐剧成为区内特别的艺术形式。

然而,在大湾区众多城市中,深圳则较为特别。 Mandy提到,深圳作为移民城市,普通话是当地较通用的语言,而且观众来自五湖四海,港深两地的文化确实存在差异。不过,她认为推广艺术要知己知彼,所以“演戏家族”尝试与深圳艺团有更多深度合作,将香港受欢迎的作品改编为普通话版,并由两地剧团联合演出。她希望通过合作,让两地创作人员有更多互相了解和磨合的机会,从而孕育出新作品。 Mandy认为,只有通过文化交流和碰撞的作品,才会贴近当地人口味,而透过作品进行的交往,才能真正做到两地文化交流和融合。

“演戏家族”去年在广州、东莞、惠州及珠海巡演的音乐剧《朝暮有情人》。1

“演戏家族”去年在广州、东莞、惠州及珠海巡演的音乐剧《朝暮有情人》。

▲“演戏家族”去年在广州、东莞、惠州及珠海巡演的音乐剧《朝暮有情人》。

湾区观众主动交流  艺术修为逐渐提高

另一本地剧团“邓树荣戏剧工作室”以精准破格的舞台美学及独特的形体风格见称。近年剧团也逐渐将粤语戏剧带入大湾区和其他内地城市。剧团艺术总监邓树荣认为要培养内地观众对文艺作品的兴趣,第一步是要多前往当地表演,增加观众对剧团和作品风格的认识,例如去年剧团曾将《喂……他不在》带到佛山和深圳巡演。剧中通过手机延伸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议题,容易引发观众联想和产生共鸣。他提到在当地进行分享会时,湾区观众都很主动、乐于表达与剧团交流。他们对剧团独特的表现形式感到新奇,亦对简约化和剧场化等艺术理念提出不少问题与他讨论。

《喂……他不在》宣传海报

▲《喂……他不在》宣传海报

《喂……他不在》女主角Jean(黎玉清饰)与手机主人的母亲高太太(叶童饰)及弟弟Dwight(黄珏基饰)初次会面。

▲《喂……他不在》女主角Jean(黎玉清饰)与手机主人的母亲高太太(叶童饰)及弟弟Dwight(黄珏基饰)初次会面。

邓树荣认为大湾区的观众群较有流动性,故难以被定型。他观察到香港与湾区观众比较显著的分别在于欣赏文艺作品的方式和态度。对于有艺术背景的观众,他们会追求舞台艺术背后的意义,例如会在演后座谈会探讨简约美学和形体剧场的内容,并试图对剧中的艺术语言找出一个确切的答案。相反,上海、北京和香港的观众则较了解艺术语言是多元的。

邓树荣认为大多数的湾区观众都很主动,并乐于进行个人化的交流。他未来会继续将更多具艺术性的作品带入湾区,开拓当地观众的视野,也会尝试与内地艺术家合作,创造同台演出的机会,寻求新的化学作用。

大湾区小知识

(资料由客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