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媒近期接连引述官方消息称,三千多个内房项目上榜首批融资“白名单”,市场憧憬为行业冲喜。惟值得注意的是,白名单只是救项目而非救企业,并且只属于融资协调机制,银行对项目放贷有个别风险评估及最终决定权,意味企业入选白名单亦不一定能成功取得融资。
内地为缓解内房的流动性压力,推出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由各地政府列出融资白名单,容许房企凭白名单内的地产项目向银行贷款,融资所得可用作偿还公司债务。过去一个月,包括碧桂园、融创、奥园等多家内房商陆续披露,旗下项目获列入地方政府的“白名单”,可获得项目贷款支持。
暂有3%项目获揼水
据内媒统计,至今年1月底,26个省份、170个城市已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提出第一批房地产项目白名单并推送予商业银行,共涉及房地产项目3,218个。据悉,商业银行接到名单后,按规程审查项目,已向27个城市、83个项目发放贷款共178.6亿元人民币。由此计算,获得商业银行资金支持的白名单项目接近3%,放贷金额仅相当于碧桂园境外债务总体金额110亿美元(约782亿人民币)的23%。
银行有最终决定权
值得留意的是,是次白名单关注的只是专案端,即不管企业的主体状况如何,只要专案满足条件就有可能进入白名单,即这些上榜的项目不代表获得银行放贷,尤其是部份风险较高的中小型企业,银行在审批贷款时仍然有一定顾虑,并要慎重考虑自身利益。
有内媒引述银行界人士称,金融机构对贷款审批发放实行终身追责制,出于审慎考虑,银行负责人通常难以将企业主体的风险和项目风险完全切分,所以银行不敢贸然对出险房企发放贷款。
政策重点是稳定社会
事实上,在住建部及金监总局联合发布的通知中,提到在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同时,亦要保障金融机构合法权益,从而达致实现社会稳定的政策初衷。华创证券分析,这意味着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难以大幅降低,对抵押资产的要求仍然较高,特别是在一、二线城市郊区或三、四线城市的项目面临较难去化、资产折价的问题,除非楼市销售好转,否则这些项目即使进入白名单也比较困难获得银行融资。
融资白名单落地在某程度可以增强市场对内房的信心,但在改善根本性问题,归根究底都是要看销售表现何时回暖。惟令人忧虑的是,目前市场情绪仍然偏弱。据第三方谘询机构克而瑞公布统计数据显示,1月百强房企实现销售操盘金额2,350.6亿元人民币,按年下跌34.2%,按月则下跌47.9%,单月销售规模创近年新低。
大摩料未来数月销售仍低迷
大摩早前发表报告称,虽然广州、上海和苏州近日放宽限购令,但在疲弱的宏观环境下,基本面影响仍然有限,预计未来几个月房地产销售将继续低迷,按年跌幅或更加严重。该行表示,透过完成停滞的项目、防止大型发展商进一步违约及提高居民收入,扭转市民对房价的悲观预期,仍是重振一手楼销售的关键。汇丰研究亦指,“白名单”等政策影响有限,若政府推出大规模购房券以补偿,将极大帮助一线城市去库存,提振市场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