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四任皇帝,司马光声望极高

2024-05-08 13:38

司马光人称为涑水先生,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以及史学家。在宋仁宗统治期间,他通过科举考试最终取得进士及第的成绩被授任为龙图阁直学士。后来在宋神宗统治时期,由于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被迫离开朝堂15年之久。

在这15年里,他也没有荒废,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主持编撰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对后世研究宋朝之前的历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四任皇帝,在整个朝堂都有极高的声望,得到了皇帝的重视以及朝臣的尊重。

司马光除了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史学家外,他还是一位出色的文化工作者。他从小便钻研儒家学说,在成年之后更是格外勤奋,被人称为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当时的人都将他称为“先儒司马子”。安民曾经这样赞扬他:民愚人,固不知立碑之意。但如司马相公者,海内称其正直,今谓之奸邪,民不忍刻也。

宋真宗天禧三年,司马光出生了,当时他的父亲正在光山担任县令,因此给他起名为光。在他六岁那年,父亲就开始教司马光读书,这也使他开始接触儒家文化。在他七岁那年,他不仅能够背诵《左氏春秋》,甚至还能明白其中的重要道理,并且凭藉著司马光砸缸这一故事,惊动洛阳。司马光之所以博学多才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便是他自己对儒家学术感兴趣,一直在付出实践行动。

另一便是在于他的父亲也在刻意地培养他,他的聪明懂事深得父亲的喜爱,甚至每次外出巡游时都会把他带在身边。经过这样的耳濡目染,使得司马光在多个方面都得到了充实。这样的司马光自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就连朝中许多大臣都很赏识他,想将女儿嫁给他为妻。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便是担任副宰相的庞籍,庞籍在后来司马光父亲去世之后便将司马光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对待,对他许以厚望。

宝元元年,这一年的司马光20岁,他参加了一个朝廷组织的会试,并且高中进士甲科第一,从此之后便正式进入朝堂为官。恰好当时他所任职的地方与父亲任职的地方相距较近,因此司马光常常去探望父母。在此地他结识了同科进士石昌言,这石昌言颇有才名,虽然年龄比司马光大了将近20多岁,但两人却一见如故,经常在一起交流学问,成为了忘年之交。

后来他与当朝尚书的女儿成亲,不久之后就接到皇帝的诏书,将他调任为大理评事。等到他决定离去之时,他的好友们全部都倾巢而出,设下宴会为他践行,司马光被大家的热情所感动,立马赋诗一首。这个时期的司马光年轻气盛,意气风发,虽然前途一片迷茫,但仍然怀揣著激动的心情来到了京城。

回到京城之后的司马光并没有那样顺利,反而异常挫折。嘉祐三年,司马光迁开封府推官,不到三年又被调任去修起居注。但年轻气盛的司马光坚决推辞,觉得此不是他所擅长的领域,奈何皇帝一直没有收回成命。好在皇帝还是挺欣赏司马光这个能人,将他迁任为起居舍人,同知谏院。在他任职的那几年里,司马光多次向皇帝谏言,认为皇帝应首先解决子嗣过继的问题,以此来确保国家社稷的稳定。

皇帝觉得司马光是真心为他考虑,就将其奏摺转至中书省。司马光也亲自前往督促,最终使得赵曙被立为皇太子。等到新帝登基之后,与太后之间的矛盾渐渐浮到水面上,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司马光更是前前后后上奏十七封,这也足以看出他的忠君报国。在他担任谏官期间,他除了关注统治阶级之外还致力于下层百姓的疾苦,并将这些贯穿于所有奏折中,是一个古代封建读书人的真实写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