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恐致抽搐昏迷!拆解成因症状,推荐止咳强肺食物

2024-05-25 14:57

香港卫生防护中心昨日(5月24日)发信至全港私家医生,指近日全球百日咳病例增加。截至昨日,香港今年共录得28宗百日咳个案,比去年全年超出近2倍。百日咳初时可能没有特别病征,但咳嗽情况会逐渐严重,可致抽搐、昏迷。有医生曾推荐止咳强肺食物,有助纾缓症状,修复肺部组织。

百日咳

全球百日咳患者增加 香港今年病例增2倍

卫生防护中心表示,香港去年共录15宗百日咳个案,而今年截至昨日已录得共28宗病例,已接近去年全年的2倍。在该28宗个案中,有6宗由外地输入,其馀都是本地感染。当中婴儿和儿童的病例占整体68%,有3宗是未完成接种3剂疫苗的婴儿。

内地百日咳个案 今年首3个月已近6万宗

卫生防护中心在信件中提及,百日咳在全球每3至5年会爆发一次,最近于欧洲、内地和菲律宾等地均有复发,其中今年首季在欧洲录得逾3.2万宗个案,内地同期则录5.9万宗个案和13宗死亡个案。

甚么是百日咳?百日咳有何症状?

根据卫生防护中心资料,百日咳又名“鸡咳”,患者初时可能没有特别病征,只会流鼻水、打喷嚏、轻微发烧和咳嗽。但咳嗽会日益严重和加剧,妨碍病人饮食和呼吸。如果病情较严重,细菌可能会令肺部受感染,严重者可导致抽搐及昏迷不醒。

*百日咳的传播途径、潜伏期、治理方法:

  • 传播途径:百日咳可透过直接接触病人的飞沫传播。

  • 潜伏期:由4至21日不等,通常为7至10日。

  • 治理方法:服用抗生素能有效治疗百日咳,如果病人出现长时间发烧和咳嗽,且在咳嗽时出现严重的气喘情况,并持续至少2星期而无其他原因,应立即送院安排百日咳检测及接受治疗。

预防百日咳3大方法

卫生防护中心表示,要预防百日咳,主要有3大方法:

1. 接种疫苗

接种百日咳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百日咳。疫苗能为儿童提供有效的保护,曾接种的百日咳患者病情会较轻微。

孕妇无论过往曾否接种百日咳疫苗或感染该病,建议在每次怀孕的妊娠第二或三期期间任何时间,接种一剂无细胞型百日咳疫苗,在怀孕35周前接种为佳。疫苗在孕妇体内产生的抗体能透过胎盘传送给胎儿,为婴儿在接种百日咳疫苗前提供直接保护,以预防感染百日咳。

2.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经常保持双手清洁,尤其在触摸口、鼻或眼之前;触摸扶手或门把等公共设施后;或当手被呼吸道分泌物污染时,如咳嗽或打喷嚏后。

洗手时应以枧液和清水清洁双手,搓手最少20秒,用水过清并用抹手纸或干手机弄干。如没有洗手设施,或双手没有明显污垢时,使用含70至80%的酒精搓手液洁淨双手亦为有效方法。

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纸巾掩盖口鼻,把用过的纸巾弃置于有盖垃圾箱内,然后彻底清洁双手。

如出现呼吸道感染病征,应佩戴外科口罩,不应上班或上学,避免前往人多挤逼的地方,及尽早向医生求诊。

3. 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

经常清洁和消毒常接触的表面,如傢俬、玩具和共用物件。使用1比99稀释家用漂白水(即把1份5.25%漂白水与99份清水混和)消毒,待15至30分钟后,用水清洗并抹干。金属表面则可用70%火酒清洁消毒。

用吸水力强的即弃抹巾清理可见的污物,如呼吸道分泌物,然后用1比49稀释家用漂白水(即把1份5.25%漂白水与49份清水混和)消毒被污染的地方及邻近各处,待15至30分钟后,用水清洗并抹干。金属表面则可用70%火酒清洁消毒。

久咳有何纾缓方法?寒咳/热咳/燥咳止咳强肺食物

注册中医师梁尹倩曾表示,感冒或流感过后持续咳嗽, 除了可能是馀邪未清,更多人是因为没有戒口。她表示,咳嗽可以简单分为风寒、风热及风燥咳嗽3类。她提醒,要先辨清自己是哪一种咳嗽,进食合适的食物、戒吃相应的食物,才有助纾缓咳嗽症状。

1. 寒咳(风寒)症状+止咳食物

*寒咳症状

  • 喉咙痕

  • 痰色白

  • 鼻塞

  • 流鼻水

*寒咳宜吃、忌吃甚么?

  • 宜:辛温散寒、宣肺化痰止咳的食物(例子:生薑、葱白、芫茜、陈皮、蒜头等)

  • 忌:生冷寒凉、粘糯滋腻的食物(例子:橙、香蕉、梨子、提子、马蹄、甲壳类海产等)

2. 热咳(风热)症状+止咳食物

*热咳症状

  • 喉咙干痛

  • 痰色/鼻涕色白

  • 口渴

*热咳宜吃、忌吃甚么?

  • 宜:清热泻火、化痰止咳的食物(例子:罗汉果、无花果、白萝卜、梨子、菊花)

  • 忌:热性上火、滋腻温补的食物(例子:荔枝、龙眼、桃、生薑、胡椒、人参、煎炸或辛辣食物)

3. 燥咳(风燥)症状+止咳食物

*燥咳症状

  • 喉咙干或痛

  • 唇/鼻干燥

  • 无痰/少痰、痰有血丝

  • 鼻塞

*燥咳宜吃、忌吃甚么?

  • 宜:养阴润燥、生津止咳的食物(例子:百合、蜂蜜、麦冬、雪耳、雪耳、沙参)

  • 忌:辛辣香燥、助火伤阴的食物(例子:人参、生薑、坚果、胡椒、煎炸或辛辣食物)

资料来源:卫生防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