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时香港每日约有11,000公吨都市固体废物送往堆填区,据推算两个堆填区最快于2026年饱和,故香港仍需要扩建堆填区。目前港府于石鼓洲旁边兴建焚烧发电设施I·PARK1,目标于2025年投入运作,届时每日可处理约3,000公吨的都市固体废物,废物经处理后体积可减少90%以上。与此同时,I·PARK1于焚烧废物过程中产生的热能,更可被回收作发电用途,估计每年可输出4亿8000万度电量至电网,足够供10万户家庭使用。
近年政府积极推动源头减废及干净回收,不少市民养成回收习惯,但即使回收量不断增加,市民生活中仍会产生不能回收的垃圾。
教授:焚烧发电设施可持续且处理垃圾量大
香港首个焚烧发电设施I·PARK1可减轻堆填区压力,同时可达致“转废为能”。香港浸会大学生物系荣休教授黄焕忠表示,香港地少人多,需要积极发展一些可持续且处理量大的焚烧发电设施,而大部份现代焚烧发电设施都采用活动炉排焚化技术,好处是处理量大,而废物经处理后,体积可大大减少90%以上。他指出这个技术效率高、可靠、成熟,而且成本效益非常好。
黄焕忠指,焚烧发电技术已发展多年,目前不少欧洲大城市着力源头减废及循环利用垃圾,同时也会用焚烧发电技术去取代堆填。现时内地城市如深圳市,亦利用焚烧发电技术全量处理生活垃圾,除了产生能源外,亦能妥善处理生活垃圾。
▲梁小姐支持转废为能,认为香港堆填区有饱和的一日。
转废为能,每年输出电量够10万户家庭使用
使用先进焚烧设施,除了可以缩减垃圾体积,在焚烧过程中产生的热能更可以被回收,用作发电用途。产生的电力可以供给设施内部使用,剩余的部份也可输出至电网,有助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发电以及碳排放。据了解,I·PARK1全面运作后,电力除可以供给设施日常运作外,预计每年可输出达4亿8000万度电量至电网,足够供10万户家庭使用。
除了现时正在兴建的I·PARK1外,为实现“零废堆填”的目标,当局亦已在筹建香港第二个焚烧发电设施I.PARK2。黄教授表示,现时正在兴建的I·PARK1,其处理量约为每日3,000公吨,并不足够处理香港每日弃置于堆填区的11,000公吨都市固体废物,因此政府需要筹建第二座焚烧发电设施I·PARK2,预计它的处理量为每日6,000公吨。I·PARK1及I.PARK2落成后,每日合共可处理9,000公吨都市固体废物,再配合政府推动源头减废和干净回收工作,预期香港在约2035年可以实现“零废堆填”的目标,届时将不需要依赖堆填区去处理都市固体废物。
对于政府兴建焚烧发电设施,《星岛头条》记者到绿在区区的回收流动点访问市民,发现不少市民都支持转废为能方案,认为香港垃圾量大,若依赖堆填区处理会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同意焚烧发电比堆填可取。
陈女士表示:“垃圾太多了!为了地球上不要有那么多垃圾,用焚化的方法处理,垃圾容量(处理量)可多一点。”梁小姐则支持转废为能﹕“始终每个人都会产生垃圾,堆填区一定有饱和的一天,我觉得焚烧发电是一个可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