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单字姓氏印,体会专心致志乐趣

2024-09-06 11:05

一枚印石,一把刻刀,一个印床,一盒印泥,一柄刷子,几张砂纸、宣纸,这便是进行篆刻不可或缺的用具。

磨石:将印面磨平

篆刻以“磨石”开始。将选好的印石以印面放置在粗面的砂纸上,进行顺时针或逆时针的转圈打磨,每过数圈不停转换手捏印石的位置,致力于将印面磨平、磨细。第一遍打磨后,再将印面放置在较细面砂纸上进行二次打磨,步骤与第一次相同,不停转圈磨石,使得印面平滑,方便下笔书写印稿。

要想体会篆刻的“原汁原味”,笔者建议选择篆体作为临摹印稿的字体。据篆刻老师介绍,字体临摹有两种方式:一是“反字”上石,把字体镜面反转后的反字直接临摹到印面上;二是在宣纸上先勾勒出印面大小,在大小框内临摹字体,即印稿,再通过拓印方式拓到印面上。后者适合于新手,能够准确地把握临摹印稿的情况,印面内容亦清晰干净。

因是笔者篆刻的第一枚印章,遂选择将姓氏作为首次篆刻内容。选好篆刻内容并临摹后,便进行到篆刻的下半程。

平衡:初学者最难保持

若说前半程是提笔,后半程则是提刀。为防止印石在篆刻期间伤到手指,需将印石固定在印床,还可保证印石“稳如泰山”。手握刻刀将其以倾斜的角度立在印面上,与石头进行点的接触,后以手大臂发力,推动手方向往前,在短促的“咔咔”声中,坚硬的印面上便出现了一道刻痕。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刻刀时,发力点需一直集中在刻刀与石头的接触点上,这样才可“下笔如有神”,呈现出既平稳又有深度的刻痕。反之,如未找到发力点,篆刻者易感到手臂疲累,刻痕深浅不一,印面坑坑洼洼。

因单字在印面上占据空间较大,即便是方寸之地,字体也颇为壮硕,因此,篆刻者需反复调整印石的位置,以右面下刀刻印的方式,将印稿临摹部分进行凿刻。平衡是初学者篆刻时最难保持的事情。上一刀和下一刀之间、力道的不同、刻印速度的快慢,都会影响到印面呈现效果。虽然笔者在看见不平的刻痕后试图进行调整,但是刻痕并不会因为反复力道不均的迭加产生理想效果。在用刷子初步扫开积粉末的印面后,能更直观看见印面的不足。最后收尾时,笔者对字体笔划转角的位置进行了调整。篆体线条修长,字形却丰盈圆润,笔划转角处若由直角改钝,能给人一种柔和的观感,同时使整个印面更为完整。之后,印面需做清理,确保没有残留的石屑、粉末,并擦拭印面,去除残余的拓印墨迹,避免污染朱红印泥。

自此,篆刻一枚带有自家姓内容的单字姓氏印便完成了。整个篆刻过程因内容简单而不足两个小时,但笔者却在其中体会到了专心致志的乐趣,想来这也是一种按下生活缓慢键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