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作为中国的最南部,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古时却因地理位置等原因远离政治中心,历史发展进程较缓慢。在早期古玺(印)已作为凭信工具在中原地区流通时,岭南尚未有国家形成,春秋活跃的越族亦并无属于自己的文字,相较于其它地区,岭南已落后些许。
▲学习篆刻小朋友们的印章合集本。
那么,篆刻是何时传入岭南地区的?从文献记载可了解到,岭南印章的起源应是在秦统一岭南后。《魏石经室古玺(印)影》记载,最早有记录的岭南印章是秦官印“南海司空”。到了汉代,地方政权由西汉南越国建立掌控。在日后西汉南越国宫署、南越文王墓的考古发掘中,共先后出土了玺印、封泥、陶器戳印近百枚,这些出土文物高度体现了南越国的工匠水平及社会制度,也证实篆刻已在岭南地区盛行,工艺亦日渐精细。秦汉后,岭南篆刻发展紧跟政治中心政策跌宕起伏。明代,岭南文化艺术风气受江、浙一带名家呼应、影响后,岭南文人开始了自篆自刻,他们在切磋技艺、交流学习的同时,带动着岭南篆刻艺术也繁荣了起来。
在传播范围有限、车马不便的时代,岭南印学(专门研究篆刻印章的技法、发展)能大势兴起,离不开岭南地区自篆自刻第一印人的普及推广,此人便是张萱。
作为岭南地区篆刻文化有力的传播者,张萱生于1557年,别号西园、清真居士,广东惠州人。其于万历十年(1582)中举,官至平越知府、户部郎中,后归隐故乡修筑西园,潜心读书著述。他在南京任官时,结识了“南北两司马”王世贞与汪道昆,二人均是当时深嗜印学的名士,经常举办雅集,后张萱通过参加雅集与当地文人学士交游,对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遂加入其中。
张萱认为,通“六书”(汉字形体结构理论)才能在刻印中体现出严谨的篆法、稳妥的布局。张萱篆刻虽今不复存,但他所编撰的印学文章、古韵书籍,使后学印者能更好了解印章历史、形制,更快掌握篆刻技法。明代后期,除张萱外,还有夏宏、马元震、黎崇宣等岭南印人不遗余力地推广篆刻,从广州到南海,篆刻之风传遍岭南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