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欧亚评论》10月31日文章,原题:最新的中印边境巡逻协议效力如何?文章报道如下:
近日印度媒体报道,印度外交部表示,中印双方已就边境地区问题达成协议。10月21日印度外交部第一副部长维克拉姆·米斯里曾表示,中印外交和军事谈判代表一直保持密切接触,计划“在中印边境实控线沿线的巡逻安排达成协议,以实现脱离接触并解决2020年在这些地区出现的问题”。
同日,印度外交部长长苏杰生在接受新德里电视台采访时表示,中印边境局势已恢复到2020年状态,双方完成脱离接触。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也在例行记者会上证实,两国就边界问题达成解决方案,中方将同印方共同努力落实协议。
对此,印度国内有评论指出,该协议的达成意味着中印关系的重大改善。相关分析认为,印度经济对中国依赖程度较高,2020年以来一系列针对中国企业和资本的举措损害了印度自身的经济利益。此外,印度在人权等问题上与西方存在各种争议和冲突,需要改善对华关系、加强合作以应对西方压力。这些分析有可取之处,但对中印最新边境巡逻协议有效性的预测可能过于乐观,因为其实际影响相对有限。
首先,从印度的角度看,其地区霸权的基本定位决定其与中国的关系不太可能出现实质性的缓和。安邦咨询创始人陈功此前的分析指出,未来世界将呈现地区霸权并存的局面,印度是南亚次大陆无可争议的主导力量。在印度的战略认识和定位上,寻求对南亚事务(主要涉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保持决定性权威,全面加强在东南亚事务(包括柬埔寨、缅甸、越南)的影响力,逐步扩大在中亚事务的话语权,以增强对全球问题的掌控力,这是印度一贯的战略定位和诉求。但在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等关键利益区域,中国仍保持相当的影响力。
此外,在印度洋地区,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中国在马尔代夫和斯里兰卡的影响力,让印度感到愈发不安。为巩固和加强其地区霸权地位,印度认为必须有效削弱甚至驱逐中国的实际影响力,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全感。这种必要性决定了在长期内(10-15年),印度民族主义将主要针对中国,而非其他国家。边界问题是中印关系结构性矛盾的焦点之一,并非全部。因此,边界紧张局势的缓解并不一定带来两国关系的持续改善。
近年来印度不断介入中国周边的领土和海洋主权争端,以强化其在对峙中的地位,不仅通过军事合作、装备转让等方式,不断升级其在涉台事务中的介入,最近允许台湾当局在印度设立第三个代表处。基于印度对自身战略地位的认识和持续的战略诉求,这些挑战中国核心国家利益的行动在未来不太可能有实质性变化。这进一步增加了中印关系实现有意义缓和的可能性。
其次, 加强与西方的合作将是印度外交的长期重点。在俄乌冲突爆发前后,西方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拉拢印度加入其对抗中俄的阵营,俄乌冲突进一步加速这一进程。西方通过政府和企业的交流,不断加强与印度在技术转让、科研合作、资金支持等各个领域的合作,美国政府为印度关键的航空发动机技术转让开了绿灯。以美国为首的一批西方国家也逐步加强与印度在关键矿产领域的合作。随着印度与西方合作的不断加深,即使在印度长期依赖俄罗斯的军事领域,美法军事装备也逐步取代印度军队中的俄制装备。
西方技术、企业和资本的涌入给印度带来实在的好处,印度股市的几次大涨就是明证。虽然美国和加拿大政界在人权问题上对印度施加压力,但西方通常淡化重大事件,例如锡克教徒遇刺事件。这种情况的根源在于印度坚持对华采取对抗立场,这符合其战略定位和需求。随着印度继续加强与西方的合作,这种动态使得印中关系不会出现实质性改善。
第三,印度对中国经贸依存度高。近年来,西方国家对印度的经贸合作日益凸显。据全球贸易研究倡议组织(GTRI)8月发布的报告显示,在2023-2024财年,中国仍是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美国在2024年1月至6月已超越中国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贸易总额达625亿美元,同比增长5.3%。
除了对华贸易逆差巨大且不断扩大之外,印度还不断对中印经贸关系提出强烈批评。印度与中国的经济联系并非只对中国企业有利。随着中国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利润增长放缓,尤其是在中国经济和消费趋势减弱的情况下,人口更年轻、消费能力不断增强的印度市场对中国企业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值得注意的是,尽管2020年以来面临多重挑战,但小米等公司仍然致力于印度市场。虽然印度企业依赖中国提供原材料、零部件和某些技术,但中国企业也认识到印度市场的价值和必要性。
所以,笔者认为中印边境巡逻议定书近期达成并生效,确实有助于缓解边境紧张局势,改善双边关系。但基于上述种种原因,这种改善的程度有限,持续时间未必长久。对中国企业和资本来说,印度市场或许是一个机会之窗。但对于需要长期投入和大量投资的经贸项目,中方仍需保持谨慎。
编译/迪巴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