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广州丨回首犹听市声喧,古城墙上添新绿

2024-11-27 10:22

城以盛民,墙为垣蔽。广州的筑城历史始于任嚣城、赵佗城,此后广州多次扩城,修筑城墙,至清代雁翅城修成方才画上句号,现存最古老的城墙是越秀公园内的明城墙。让我们以时间的响箭射开城墙的时空之门,揭秘城墙的故事,看这座城市是如何从没有城墙的山水之城发展到城墙林立的“小围城”,看一圈圈的围墙又如何被拆除,再看“城周十里”的城市版图又是如何不断扩展,直至成为今日高楼林立的国际大都市……城墙的兴与废,与繁华的商贸息息相关,与绵长的城市记忆息息相关。

修城之难

中国最古城墙距今约6300年

考古发现“赵佗城”南界水闸

11月7日,“有形的墙无形的城”2024国际古城墙(堡)联盟交流活动在广州市越秀公园举办,来自国内外18座城市的古城墙(堡)管理单位代表、文物保护专家学者,在广州明城墙下共话古城墙(堡)的保护与传承,发出了《关于推动古城墙(堡)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的广州倡议》。“古城墙(堡)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古老记忆。让我们共同努力,呵护好这批珍贵的历史遗产!”国际古城墙(堡)联盟秘书处秘书长朱媛激情呼吁。

自人类兴建第一座城市起,历史上的灿烂文明无不位于墙后。各式各样的长墙与城垣遍布世界各地,承载着城市的性格、肌理与历史记忆。在湖南澧县城头山,考古学家们发现了距今约6300年的最早城墙,这一发现将中华民族的建城历史向前推进了整整1000年。更为惊人的是,在城墙之下,考古学家还发现了距今6500年的世界最早古稻田,这一发现打破了“中国水稻由南亚传来”的观点,证明了中华民族在稻谷驯化和栽培方面的伟大贡献。这两项考古成果震惊了世界,城墙如一个巨大容器,汇聚了史前稻作农业文明之果,留下中华大地早期的文明印记。

清代外销画里的广州城景

▲清代外销画里的广州城景,城墙雄踞于越秀山上,镇海楼巍然耸立。

广州建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代的南海郡城“任嚣城”,随后是南越国都“赵佗城”(又名“越城”)。2000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今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光明广场建设工地发现了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上有关楼,由此明确了“赵佗城”的南界。

东汉末年,交州刺史步骘把州治迁回广州,以南越王宫署旧址为中心修筑城墙。唐代的广州城与步骘城的范围大致相同,城墙周长约为五里,方方正正,内城建筑以官署衙门为主,商业区集中在西城外。南汉后主刘鋹在宋军攻城时纵火焚烧宫殿府库,此后很长时间都没有重修城墙。广州城垣在风吹雨打之下逐渐塌毁,几乎失去了防御功能。

到了宋真宗、宋仁宗时期,广州城逐渐恢复了滨海都会的繁荣景象。然而,广州城守备薄弱得令人难以置信,熙宁三年(1070年),东城、西城各有城面厢军150人,造船场厢军75人,而号称正规军的1200名禁军其实也松松垮垮,日常很少进行军事训练。1019年,官员侍其旭上奏朝廷,说“广州多蕃汉大商,无城池郛郭”。富庶却防卫衰弱的城市,如同一座坐拥千金却不锁门的宅邸,受到了越来越多海盗的侵扰。

广州古城墙示意图

▲广州古城墙示意图

“地皆蚬壳”很难烧砖

广州筑城颇为不易

北宋以前,广州早就因商业繁华,声名远播海内外,仅侨居城外西边的“蕃商”就有十几万人。可是广州的城周从未超过10里。为何广州没有修建一个符合城市地位的巨大城郭呢?原因在于,当时广州的城墙实在是太难修了!

广州常年有台风、暴雨和潮涌,难以像北方一样修夯土城墙。如果烧砖筑墙,岭南海滨的土壤大多松散,不适合烧制大量坚固的城砖。司马光的评价是“地皆蚬壳,不可筑城”,知州一个接一个地到来,都以无土烧砖而放弃修城。

此外,广州城北倚靠越秀山,城南面临珠江水;东部越城残迹规模狭小,再往东则是密布的山丘;西部建筑林立,难以拆迁;再往西是河汊沼泽,地理条件也限制了大型城郭的修建。

作为岭南政治与经济中心,宋代的广州是最重要的对外通商港口。当时全世界与广州有贸易来往的国家和地区达50多个,广州的外贸收入是宋朝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每天城外江面上,樯帆不绝,大小商船络绎不绝,排队入港,百货汇聚,人口急剧增加,城市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成为天下有名的东方大港。宋代是广州大规模扩城的时期,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宋代三百余年间,广州城经历大大小小21次扩建和修缮,是有史以来最频密的。

因商扩城

宋代城西商业繁华

筑城护商势在必行

1045年,北宋新任知州魏瓘以南汉旧城为基础,大修官衙所在的子城,东至仓边路一带,疏浚城濠,开凿东西澳并建起水闸,城墙上放置大型弩机,以增强防御能力。

魏瓘这次修固城池,可谓非常及时。子城修好没多久,广西侬智高举兵反宋,直逼广州城下。他们架云梯、筑土山爬墙,都被守军的大弩射退,外商蒲亚讷亦协助守城,从高处倾下火油,焚烧侬军的攻城器具。这场战争持续了五十多天,广州子城的城墙固若金汤,侬智高悻悻而返。侬智高虽然没有攻陷城池,但广州最繁华的蕃坊商业区被侬军洗劫一空,损失惨重。城坚池固才能保境安民,此后无论朝廷还是民间,都觉得应该将城西的商业区“包”进城内,对修城都空前支持。

街衢石块修东城

咬紧牙关筑西城

1068年,广南东路经略使吕居简筹划在子城以东扩筑东城,后由转运使王靖接手。当时城砖最快也要到秋天才能烧好,于是把城里街衢的石块撬起来,先拿去砌城脚,等秋天砖烧好后再铺回街上。百余天后,东城修毕。

东城修毕,但城西才是商业繁华区,更需城墙保护。然而,城西地势低洼,地表以下是很深的淤泥,难以夯实地基。当时,广州知州这一职务几乎成了烫手山芋,因为地方官既要面对朝廷的筑城压力,又要担心一旦工程失败,就可能被问责。

1071年,治水修城能手经略使程师孟征求人们对修筑西城的意见时,很多人都摇头摆手:“土疏恶,不可筑。”程师孟决心既下,再难也要筑城。他与同僚一起规划城墙、设计图纸,上报朝廷。宋神宗不仅完全同意,还特命人带来都城汴梁的版筑技术和建筑材料。程师孟调集了水军、厢军等大批军士,先用石块和山冈土将地面填高,形成约1米高的台地,再砌筑城墙。经过10个月的努力,西城终于完工。

如今,我们在广州博物馆(镇海楼)中还能看到刻有包括“水军”“摧锋军”“东南第十一将”等字样的城墙砖遗物。

广州古城墙

▲广州古城墙

土墙升级为砖墙

昔日“王城”变“商城”

自汉代至南汉,广州城墙以版筑夯土为主,晋代开始用砖,但大规模使用砖修筑城墙是在宋代。《宋会要辑稿·方域》中“广州府城”一章记载,端、康、广、韶、循、连、南雄、英、封、新、惠等十一州及南海、番禺、增城十八县,都曾为广州烧过城砖。目前出土的宋代广州城砖大多为青灰色,质黏不散。可以推测,当时很可能选用了取自农田土或地底深挖的黏土,避免了使用本地常见的酸性红土或杂蛤砂土可能带来的问题。

广州西城设有九城门,周长达7公里多,超过了子城和东城的周长总和。城墙高二丈四尺,军事设施多达1841个。最繁华的蕃坊被纳入城内,形成了三城并立的格局,总面积是唐城的四倍以上。三城功能清晰:子城为官衙所在,东城为商业区,西城为蕃汉杂居地,珠江沿岸形成沿江商业区,奠定了此后广州城的基本格局。程师孟欣然赋诗:“千门日照珍珠市,万瓦烟生碧玉城。山海是为中国藏,梯航尤见外夷情。”

“宋三城的设计突破了《考工记》的规范,不像南越王城、步骘城和唐城那样方方正正,而是根据商业中心而变化,明显向西南方临江繁华商业区延伸。把商业区纳入城中,是一个破天荒的改变,意味着昔日‘王城’向‘商城’的转变。”广府文化学者叶曙明说。传统的城市礼制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反映出世俗市井生活的蓬勃兴旺。

明代广州“三城”合一

城垣北扩至越秀山

走进越秀公园东门,沿着古城墙路向西北而行,但见六百多年的青灰古城墙上攀缘着参天大树,树根如虬龙般盘旋在墙上,郁郁葱葱。

这段古城墙见证了广州明清时期的沧桑巨变。南宋末年,元军攻打广州时,东、西两城毁于兵火,后又被修复。元亡明兴,明军不战而拿下广州,城池没有受到破坏。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城区格局已难以适应新的需求。广州开始另一次大规模修筑城墙。

从洪武十一年(1378年)开始,镇守广州的永嘉侯朱亮祖等人拆掉了东城、子城、西城之间的城墙,把城市范围向北拓展,北城墙就修在越秀山上,城墙最高处又建一望海楼(镇海楼),为“会城壮观”,雄踞“广州第一高楼”之位五百多年,无与争锋。

据《广东通志》记载,当时广州城“周长三千七百九十六丈、高二丈八尺”,有城门、城楼、敌楼、警铺等,“崇祯十三年(1640年)增筑北城,将城墙培高七尺,增厚墙基,并且每隔二十丈置有台阶”。北城墙是广州城的制高点,担负着守卫广州城的任务,城墙开了两座门,分别为大北门和小北门,这两个名字至今仍保留在“大北路”和“小北路”的地名中。“三城”合一以后,城区大大扩张,比原宋三城面积增加了一半以上。广州城后倚越秀山,前临珠江,将越秀山的一部分也囊括入城,逐步形成了“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城市空间结构。

细心除草,保护城墙。

▲细心除草,保护城墙。

南部城墙不断“生长”

保护珠江沿岸商业区

步骘修城时,南城墙距江边不过百来米。随着江岸南移,到了唐末,珠江北岸已距南城墙四五百米远。南汉时期,刘氏兄弟凿番禺二山,以筑新城。宋初,南城墙以南区域已经形成一片较大的江滩地,同时形成了小规模的商业街市,故南宋时又筑东西雁翅城护商。此后,城南江滩地不断扩大,人口亦不断增加,明中叶时,高第街、濠畔街等已经形成相当规模的商业区。就像文献中说的那样,“城南门外,东西亘六七里,人烟辐辏,货贿山积,盖会城繁华之所都也”。(霍与瑕《霍勉斋集》卷二十二)。然而,这个繁华的城南商业街区在明嘉靖之前一直只有东西雁翅城保护,沿江江岸处于无城墙保护的状态。1449年,黄萧养起义,十余万人围攻广州,对城南区域造成极大的破坏,当时的状元坊焚毁无存。嘉靖年间,倭寇猖獗,屡犯广东沿海,甚至进扰广州。随后发生的柘林兵变更是严重破坏了城南商业区,“居民尽走入城,壅塞小市街,践死无算”。柘林兵变之后,时任广东提督吴桂芳曾登上镇海楼,遥望被严重破坏的城南商业区,感叹道:“濒海一带,无垣壁可恃。思患预防,城守为重,外城不可不筑。”为了保护城南区域免遭兵燹之祸,明朝嘉靖年间,广州城池再次进行扩建,在宋雁翅城的基础上修筑了南城(外城),以保卫城南商业区。

清初清军攻陷广州城后,清两广总督佟养甲为加强城防,于顺治四年(1647年)在明南城墙的东、西两端分别修筑了一道城墙直抵珠江边,城墙形如鸡翼,因此被称为“鸡翼城”“雁翅城”。至此,广州修筑城墙的历史画上句号,以全长约9700米,高约7.6米,宽约6米的规模在历史长河中定格。

百年前拆墙修路

首拆西门打通商圈

和很多城市不同,广州历史上的大修城墙都和保护商业有关,而广州的发展也并没有被城墙束缚。即使在限制海外贸易的明代嘉靖年间,朝廷也留下了广州市舶司,使其成为当时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

“清代广州城区突破城垣局限,向东、西、南方向扩展。西门外的十八甫商铺密布,十三行商馆林立,形成繁华的商业中心;沙面统一开发规划,河南成为与广州城区隔江相望的市镇,广州商业区沿东濠东侧和珠江北岸向东发展。”陈泽泓在《南国杰构》中写道。

随着近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城墙的防护意义大为减弱,广州城内人口越来越密集,街巷越来越狭窄,造成了很多问题。早在19世纪末,洋务派重臣张之洞就提出广州要兴建马路,以改善交通问题,而修路的最大阻碍就是城墙。不过,“拆城筑路”直到1918年才真正开始实施。

1918年,广州市政公所成立,这是第一个从事市政建设的官方机构。广州的城墙开拆最先从西门开始,因为西关是商业中心,打通道路有利于扩大商业中心的范围。从1918年开始,到1923年大北门正式被拆毁为止,广州城墙的拆除用了5年时间,大部分城墙被拆去。南城墙被拆除后,城基辟为马路。其中,东段因有万福桥、万福里,马路取名万福路;中段因有泰康里,马路便叫作泰康路;城墙西段包括了当时的竹栏门、油栏门、靖海门(旧称镇海门)、五仙门(旧称五羊门)4个城门,由于当时旁边曾有一德社学,在这一段城基上修建的马路便取名一德路,这一带成为广州有名的商业街。位于越秀公园内的城墙与交通规划无碍,因此得以保留。

保护与活化

越秀山明城墙

广州现存最古老城墙

明清时期的城池建造也达到了历史高峰。国家文物局从2006年启动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项目,至今已经形成“8+6”模式,即8座已列入国家申遗预备名单的城市城墙和6座申请列入申遗预备名单的城市城墙共同申遗。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明清时期都城、王城、府城、州城和卫所规格等级。

越秀公园内的“古城墙路”。

▲越秀公园内的“古城墙路”

越秀公园内的明城墙是广州现存的唯一一段明代城墙,也是广州现存最古老的城墙,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越秀山古城墙代表着古代广州两千多年城建史的最后辉煌和最高水平,集军事防御、城市政治地位及规模、城市内外交通引导和控制、建筑工程等各种功能于一体,在平面设计、墙体安全防御、人地关系处理、建筑用材、建造技术、城市礼制格局建构等方面展现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价值,是古代广州城墙乃至城市设计思想与建造技术的文化结晶。”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如是说。

根护墙、墙养根

榕树城墙相依

沿镇海路前行,可以欣赏到硕大繁盛、盘根错节的树根与城墙融为一体的奇特景观。“老广”金溢潮是一名医生,每天清晨都会沿越秀公园古城墙步行,还写下了一首名为《墙根缘》的小诗:“根护墙、墙养根,根基相连,长相厮守、相互依存。”如今,这首小诗经常出现在越秀公园讲解员蓝玲玲的讲解词中。

城墙是防护设施,不允许种树,榕树爬上古城墙的奇观是如何形成的?坊间有一个说法,称这与“飞榕”现象有关。民国时期,城墙的防护作用降低,风将榕树种子带到城墙上,或鸟儿吃了种子后不消化,在城墙上排了出来,就让榕树在城墙上“扎了根”。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毕可可认可这一说法。“这棵榕树的根要更‘费劲’,才能找到水源和养分,为此形成了如此繁盛的根须。”

树根古墙两相依。

▲树根古墙两相依。

十余年前,人们就如何保护城墙进行了广泛讨论,最终定下了科学控制榕树生长,同时保护榕树和文物的方案。越秀公园园容绿化部部长李庆天说:“在养护这棵‘特殊’的树木时,我们渐渐摸索出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专门委托了专业机构,定期对榕树树冠的下垂枝、内膛枝进行轻微修剪,从而减轻树冠重量,更好地保护古城墙。”每年3月底至4月梅雨季节,公园保安每日巡查,树木管理人员还定期巡查,对这棵榕树及周边古树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有什么问题,就会立刻上报,采取保护措施。

城墙多次重修与维护

青砖特地从西安采购

随着时间的推移,广州明城墙经历了多次重修与维护。1987年,镇海楼范围内的180米古城墙进行了重修,恢复了明式雉堞。2011年,镇海路上一段长1000米左右的城墙也进行了全面修缮,整个修复工程需要的仿古青砖是特地从西安采购而来的。修复工作不仅让古城墙焕发了新的生机,也更好地传承了历史文化。

十八城古城墙砖齐聚越秀山。

▲十八城古城墙砖齐聚越秀山。

2013年,镇海楼与广州明城墙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墙的保护并非易事。受风化等因素影响,有的城墙已长出杂草,有的城墙外表斑驳。为此,广州博物馆在2017年启动镇海楼段古城墙全面保养维护项目。通过微生物治理、表面清洗、裂缝修补等工程,有效提升了古城墙的抗污染和抗风化能力。同时,越秀公园也将古城墙本体遗址和城墙外侧延伸5米范围纳入日常维护范畴,由专人定期做好清洁养护、清除杂草、虫害防治、巡查监测等日常工作,确保古城墙的“健康”。

2024年,越秀公园加入国际古城墙(堡)联盟,广州明城墙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序幕正式开启。2024国际古城墙(堡)联盟交流活动开幕式当天,备受瞩目的联盟品牌标志《城信》揭开了神秘面纱,由各城市联盟成员单位赠送的18份铭刻古城墙名的城墙砖一一在列,并将永久地留在越秀山广州明城墙下。这份穿越时空的“城市手信”如同一条纽带,将世界各地的古城墙文化紧密相连。广州将向国内外推介中国城墙文化、城市文化,在与国际交流的文明共振中,开启古城墙文旅发展的新未来。

明城墙成“民城墙”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古城墙,隐于园。昔日城墙只是冰冷的军事防御工事。而今,明城墙成了“民城墙”,城垣与现代城市生活相融共生。在越秀公园内,明城墙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墙根下,市民悠然散步、踢毽子、下棋、跳舞,享受着城墙带来的宁静与惬意。

古城墙为市民提供了一份宁静与惬意。

▲古城墙为市民提供了一份宁静与惬意。

作为城墙的一部分,东门城楼经过内部改造后焕然一新,迅速成了网红打卡点。登上东城门楼,可以远眺东秀湖、越秀山和花果山电视塔,近观小北商圈的日夜繁华,还可以品尝美食、欣赏书画、聆听粤语歌曲,感受广府文化的独特魅力。今年国庆期间,城楼举办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非遗民俗文化活动,如品宋代点茶、听古筝演奏、赏漆扇工艺、制作擂茶等,让游客在登临城楼的同时还能体验到“文化过节”的乐趣。

此外,公园组织开展明城墙中秋游园、城墙夜话、古城墙AI创作大赛、粤港澳大湾区画家写生画城墙、城墙全球征春联、2公里健康跑线路等丰富多彩的城墙文化活动,并积极探索城墙IP打造和文创产品开发。“通过‘看城墙、画城墙、砌城墙、跑城墙、AI城墙’等多种形式,让市民游客深入了解古城墙文化,亲身感受古城墙在当代焕发出的独特魅力。”越秀公园副主任杨文娟说。

年轻人也纷至沓来,有人汉服飘飘、花钿灼灼,与千年古城浪漫相约;有人在城墙上跑步、骑行,用青春活力向古老城墙致敬……这一切让外国游客莎拉忍不住停下脚步拍照,并在备忘录写下感慨:“历史与自然,像这城墙与榕树般交织在广州这座城市。”

广东部分古城墙遗址 

广州古城墙

广州古城墙(越秀山段)是广州仅存一段古城墙,东西蜿蜒分西、中、东三部分:从大北门到镇海楼为西段,环镇海楼所在的小盘龙岗山头为中段,从仲元楼到小北门为东段,全长1179米。其中,中段镇海楼东西两侧约209米,城墙保存完好。

潮州古城墙

潮州古城墙

▲潮州古城墙 广州日报资料图片

潮州的建置可以追溯到公元591年,但有关文献记载城墙兴筑却是始于北宋时期。城墙原来用土夯筑,以后才改用石料、城砖砌筑。现在能看到的是已修复的东城墙和四座城楼——广济门、上水门、竹木门、下水门。

肇庆古城墙

肇庆古城墙

▲肇庆古城墙 广州日报资料图片

肇庆古城墙始建于宋代,初为土城,宋崇宁至政和年间(1102年—1118年),拓展墙体并筑石包砖,此后不断修葺,明清时期规制最为完善雄壮。肇庆古城墙总长约2801米,高6.5米至10米,宽8米至22米,基本保留完整。北门墩台及内侧道路,西门、南门和南门月城遗址保存完好。

惠州府城古城墙

惠州府城城墙始建于宋代,到清代时,城墙周长达4500多米,仅墙身部分就高达7米多。自宋代建城以后直至民国初年,近千年来从未被外敌攻破,这在全国极为罕见。现存城墙段为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扩城时所筑,东南至西北走向,长数百米,最高处有7.5米。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