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笑着说:“在Clockenflap,只要看衣着,就可以分出我们这班上了年纪的人和Gen Z。你们一定会穿着外套,怕冷;但他们,不论男女,都是愈少布愈好,所以一眼就分到你们啦。”这句话虽然带着几分调侃,却真切地反映了现场的景象。
虽然我仍然感受到年轻的活力与音乐的魅力,但今年的氛围却不像以往那般热烈。即使有Suede和Jack White这些经典压轴,台下的观众却不如以往拥挤,甚至在某些时段,场地显得有些空旷。从阵容到人流,今年的Clockenflap似乎都少了些让人心潮澎湃的感觉。
尤其是听闻第一轮Line-up公布后,连赞助商也对阵容表现出不满,甚至如乐迷般向主办方施压,要求引入更强的阵容。一度有传闻称可能有韩国女团加盟,让人对第二轮公布充满期待。然而,最终这些希望落空,反映在今年3日门票无1日售罄的结果中。这样的场景,不仅反映了Clockenflap的挑战,也折射出全球音乐节市场正面临的寒冬。
全球音乐节困境与Gen Z挑战
Clockenflap的困难并非个例。今年,全球音乐节市场都在经历相似挑战。例如,英国预计今年有多达100个音乐节被取消,美国Coachella门票销量按年下跌15%,而Burning Man这个以狂野著称的活动,十多年来首次未能售罄。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除了营运成本增加外,更深层挑战来自世代变化。千禧世代曾是音乐节的忠实支持者,将其视为展示自我、与朋友狂欢的最佳场合。然而,随着Gen Z成为主要消费群体,他们的行为模式和生活习惯却与前一代截然不同。
Z世代对大型社交活动的兴趣减少,更倾向于在线娱乐和短平快的内容消费。他们追求个性化与灵活性,对于需要长时间参与的音乐节,兴趣已大不如前。一项英国调查更显示,许多Z世代不参加音乐节的主要原因是“我认为我没有可以一起去的朋友”。当社交需求下降时,音乐节这种“群体体验”的核心吸引力也因此削弱。
专场演出成音乐节压力
Clockenflap的挑战也来自本地市场专场演出的崛起。去年,YOASOBI在Clockenflap的演出成为全场焦点,今年他们选择在亚洲博览馆举办专场演唱会,门票迅速售罄。
明年,Coldplay将在启德体育园举行多场演出,成为全城热话,抢票热潮早已证明专场演出的吸引力。相比之下,音乐节虽然多元化,但当阵容吸引力不足时,观众更倾向于选择专场演出,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
对香港盛事经济有启示?
Clockenflap的挑战,反映了香港整体盛事经济需要面对的现实。从音乐节到海洋公园的“熊猫经济”,香港都在试图通过盛事活动吸引更多内地及国际旅客。然而,这些活动的可持续性取决于是否能提供持续吸引力和创新内容。
例如,熊猫经济的重点在于挖掘吉祥物的文化价值,但仅仅依靠形象吸引已不足够。未来,如何将熊猫经济与音乐节等其他盛事联动,打造更丰富的体验,将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连续三次支持Clockenflap的我,或许下次会更加谨慎地查看Line-up,再决定是否购票。然而,Clockenflap的挑战也提醒我们,香港盛事经济需要更多元内容和更清晰定位。无论是音乐节、Coldplay的演唱会,还是海洋公园的活动,都应该成为香港文化品牌的一部分,形成一个完整的盛事经济生态。
或许,香港需要的不仅仅是几场成功的活动,而是一个能够长期吸引本地和国际观众的文化名片,让这座城市重新成为亚洲的娱乐与文化中心。
梁伟聪-企业传讯及财经公关顾问
https://www.linkedin.com/in/wcleung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