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有料到】蔡晋:多管齐下改善营运,减巴士加价压力

2024-12-23 09:00

近期,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批准九巴、城巴及新大屿山巴士加价,分别为4.3%、7.5%及6.5%,预计将于明年1月5日生效。巴士公司短短1年半间两度大幅加价,引发社会各界热论,尤其是在经济复苏仍不稳定下,市民对于加价的接受度及合理性成为焦点。

MAZ01P10231224 copy

巴士公司加幅是否合理,是一个需要从多角度分析的问题,涉及民生影响、企业营运可持续性及政策引导等多方面的考量。

政府强调,审批加价时已严格把关,包括审视巴士公司财务状况、服务质量及巿民承担能力;又指巴士公司16年来,每年的平均加幅,较同期通胀低。而专营巴士票价的累计加幅亦低于同期综合消费物价指数(CPI)。然而,今次城巴的7.5%加幅,明显比过去一年半2.76%通胀率高出一大截。

虽然政府表示约8成乘客每程需多付不超过0.5元,约9成半乘客多付不超过1元,但对于通勤频繁的乘客,特别是低收入群体而言,这些累计支出仍然是一项负担。在经济复苏不稳定的情况下,这种负担尤其显著。

政府解释,巴士公司面临客量未完全恢复、燃油价格波动、薪酬压力,以及转型新能源车队的资源投入等挑战,适度加价才可维持稳定营运。但其实现时九巴客量已达疫前九成半,城巴也接近九成;国际油价今年也有所下降,情况未算严峻。

再看巴士公司财政状  。九巴由去年起已转亏为盈,去年及今年8月止,分别赚逾2000万元,屿巴去年也录盈利。仅城巴录得亏蚀,但如计及机场专营权,实际经营溢利达1亿元。城巴承认,加价原因之一是需要资金投资长远业务发展。 

到底巴士公司真正的财政状况如何?政府交予立法会讨论加价的文件只列出过去3个年度巴士公司财政盈亏状  ,其他营运成本细项,未来收益、回报等均无详细交代。毕竟加价涉及公共利益,政府有必要责成巴士公司提高帐目透明度,以便公众及立法会进行监督。

其实,九巴要维持稳定营运,不能单一依赖票价调整,将营运成本过度转嫁给市民。过去5年各巴士公司频密加价,九巴及屿巴各加两次,城巴更加价4次,累积加幅三者分别达21%、23%及31.4%。政府将巴士早年因没有加价而滞后的票价水平提升,就算做法正确,但加价或促使市民转搭其他公共交通工具,形成恶性循环。

须知道,基层市民的处境也不好过,过去三年中下游基层收入增幅微,较低收入组别的人均住户收入仅增长5%,远低于整体家庭月入中位数的9.2%增幅。“甲类消费物价指数”的升幅更远超“综合消费物价指数”,基层市民承受  极大的通胀压力,再加上中电及港灯将于下月起加电费;公屋租金、大学学费及港铁车费等亦已上调,生活相当难捱。倘每次都向基层开刀,恐招民怨。

巴士公司应制订更多元化的开源策略,增加非票务收入,减轻加价压力。举例如在车站提供零售服务;利用巴士车辆的空间投放广告,或租赁停车场地进行商业活动,以补贴部分车辆维护费用;与商场合作提供接驳巴士服务,进一步增加主营业务的载客量。特别是在“一签多行”政策恢复后,跨境旅游客流的增加将为巴士公司创造额外收入,巴士公司应积极探索这些机会,开办具特色的旅客服务路线。 

不过,须注意的是,非票务业务是否与主营业务的运营规划协调一致。例如过多车内广告会否导致乘客满意度下降,商业合作是否与巴士运营时间表匹配,避免额外增加管理或运营成本。同时也须订立每年非票务收入的绩效指标(KPI)。

此外,政府与巴士公司应积极重组路线、提升营运效率,以减少亏损路线对整体营运的影响。同时,巴士公司应承诺将部分加价收入投入服务改善,如增加班次、提升车辆舒适度及安全性,从而回馈市民。

政府在审批加价申请时,不仅要考虑企业的利益,还需平衡民生需求。豁免隧道费及设立隧道费基金是其中一步,但长远来看,若巴士公司经营压力持续增加,政府或需考虑其他政策支持,例如提供新能源车队转型的补贴,或促进跨公司合作,鼓励专营巴士公司共享资源或联营路线,以提高整体运输网络效率。

未来,政府与巴士公司需要通过多管齐下的策略,改善经营状  ,减轻加价压力,包括开拓非票务收入、提升营运效率及提供更透明的财务信息。此外,确保加价后的服务质量提升,才能获得市民的理解和支持。

蔡晋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CEO有料到】蔡晋:多管齐下改善营运,减巴士加价压力 | 星岛环球网

【CEO有料到】蔡晋:多管齐下改善营运,减巴士加价压力

发布时间:2024-12-23 09:00

近期,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批准九巴、城巴及新大屿山巴士加价,分别为4.3%、7.5%及6.5%,预计将于明年1月5日生效。巴士公司短短1年半间两度大幅加价,引发社会各界热论,尤其是在经济复苏仍不稳定下,市民对于加价的接受度及合理性成为焦点。

MAZ01P10231224 copy

巴士公司加幅是否合理,是一个需要从多角度分析的问题,涉及民生影响、企业营运可持续性及政策引导等多方面的考量。

政府强调,审批加价时已严格把关,包括审视巴士公司财务状况、服务质量及巿民承担能力;又指巴士公司16年来,每年的平均加幅,较同期通胀低。而专营巴士票价的累计加幅亦低于同期综合消费物价指数(CPI)。然而,今次城巴的7.5%加幅,明显比过去一年半2.76%通胀率高出一大截。

虽然政府表示约8成乘客每程需多付不超过0.5元,约9成半乘客多付不超过1元,但对于通勤频繁的乘客,特别是低收入群体而言,这些累计支出仍然是一项负担。在经济复苏不稳定的情况下,这种负担尤其显著。

政府解释,巴士公司面临客量未完全恢复、燃油价格波动、薪酬压力,以及转型新能源车队的资源投入等挑战,适度加价才可维持稳定营运。但其实现时九巴客量已达疫前九成半,城巴也接近九成;国际油价今年也有所下降,情况未算严峻。

再看巴士公司财政状  。九巴由去年起已转亏为盈,去年及今年8月止,分别赚逾2000万元,屿巴去年也录盈利。仅城巴录得亏蚀,但如计及机场专营权,实际经营溢利达1亿元。城巴承认,加价原因之一是需要资金投资长远业务发展。 

到底巴士公司真正的财政状况如何?政府交予立法会讨论加价的文件只列出过去3个年度巴士公司财政盈亏状  ,其他营运成本细项,未来收益、回报等均无详细交代。毕竟加价涉及公共利益,政府有必要责成巴士公司提高帐目透明度,以便公众及立法会进行监督。

其实,九巴要维持稳定营运,不能单一依赖票价调整,将营运成本过度转嫁给市民。过去5年各巴士公司频密加价,九巴及屿巴各加两次,城巴更加价4次,累积加幅三者分别达21%、23%及31.4%。政府将巴士早年因没有加价而滞后的票价水平提升,就算做法正确,但加价或促使市民转搭其他公共交通工具,形成恶性循环。

须知道,基层市民的处境也不好过,过去三年中下游基层收入增幅微,较低收入组别的人均住户收入仅增长5%,远低于整体家庭月入中位数的9.2%增幅。“甲类消费物价指数”的升幅更远超“综合消费物价指数”,基层市民承受  极大的通胀压力,再加上中电及港灯将于下月起加电费;公屋租金、大学学费及港铁车费等亦已上调,生活相当难捱。倘每次都向基层开刀,恐招民怨。

巴士公司应制订更多元化的开源策略,增加非票务收入,减轻加价压力。举例如在车站提供零售服务;利用巴士车辆的空间投放广告,或租赁停车场地进行商业活动,以补贴部分车辆维护费用;与商场合作提供接驳巴士服务,进一步增加主营业务的载客量。特别是在“一签多行”政策恢复后,跨境旅游客流的增加将为巴士公司创造额外收入,巴士公司应积极探索这些机会,开办具特色的旅客服务路线。 

不过,须注意的是,非票务业务是否与主营业务的运营规划协调一致。例如过多车内广告会否导致乘客满意度下降,商业合作是否与巴士运营时间表匹配,避免额外增加管理或运营成本。同时也须订立每年非票务收入的绩效指标(KPI)。

此外,政府与巴士公司应积极重组路线、提升营运效率,以减少亏损路线对整体营运的影响。同时,巴士公司应承诺将部分加价收入投入服务改善,如增加班次、提升车辆舒适度及安全性,从而回馈市民。

政府在审批加价申请时,不仅要考虑企业的利益,还需平衡民生需求。豁免隧道费及设立隧道费基金是其中一步,但长远来看,若巴士公司经营压力持续增加,政府或需考虑其他政策支持,例如提供新能源车队转型的补贴,或促进跨公司合作,鼓励专营巴士公司共享资源或联营路线,以提高整体运输网络效率。

未来,政府与巴士公司需要通过多管齐下的策略,改善经营状  ,减轻加价压力,包括开拓非票务收入、提升营运效率及提供更透明的财务信息。此外,确保加价后的服务质量提升,才能获得市民的理解和支持。

蔡晋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