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土地发展程序“拆牆鬆绑” 政府宜订指标评成效

2022-04-06 08:30

星岛报道,政府为加快土地发展流程,建议修订《城市规划条例》等五条例,精简与发展相关的法定程序,缩短“生地”变“熟地”的所需时间,以加快建屋供应量。笔者欢迎政府打破既有框架,展现破格性思维,但当局要确保能有效理顺跨部门的协调工作,以及考虑订立工作绩效指标(KPI),才可在现时房屋问题水深火热时,真正做到增加土地供应,同时能平衡现有产业的发展。

缩短变“熟地”时间

政府今次在土地发展程序上“拆牆鬆绑”,当中发展局提出多项建议,包括考虑缩短城规会制订法定图则所需时间,由十七个月压缩至九个月;限制非土地拥有人主动提出改划申请;授权政府可在未拨款下开始收地,以及未完成规划可启动填海工程等。

当局指出提出修例的初心,源于现时土地发展规划缓慢,事实上,一幅“生地”要变成“熟地”,即由绿化地变成经平整后可用作建屋的土地,动辄需时超过十年,加上兴建房屋另需约五年,以洪水桥新发展区为例,属于○○年后发展的新市镇,该区由前期工程至真正落成,需要足足十七年之久。以上情况亦间接导致近年市民轮候公屋时间屡创新高,以一般申请者的平均轮候时间为例,最新数字已高达五点九年,创下一九九九年以来的新高。

发展局局长黄伟纶日前在立法会回应笔者提问时表示,预料在修例后可加快土地发展程序约两年至两年半,加上运输及房屋局在兴建房屋时,将陆续使用崭新的“组装合成法”,相信将可以大大加快市民“上楼”时间。笔者对此当然表示欢迎,但与此同时,由于政府规划署、屋宇署和地政总署等是由不同人士掌舵,再者各部门人事架构複杂,所关注的问题及角度亦有所不同,因此使人诟病的是署方之间在审批土地改划上的准则不一,以致拖慢了整个土地发展过程。

有见及此,笔者建议政府考虑设立一个高层次的跨部门机构,由政务司司长或发展局局长领军,专责统筹审批工作,以减省政府内部程序,解决政出多门的情况。

在土地发展程序上,笔者并建议政府借鑑私营机构的管理手法,为各部门订立明确工作绩效指标(KPI),例如以规划署每年改划土地数目、地政总署每年接纳换地申请数量,作为绩效指标,配合相应的奖罚机制,以真正在提升造地供应上达至事半功倍。

协助行业升级转型

另外,笔者认为政府切勿忽略原有的土地使用者,应该在土地发展的同时,兼顾他们的需要,以及不同行业的发展。有不少正在新界从事渔农业及在棕地上营运物流运输业的朋友向笔者反映,他们并非希望政府只向他们提供收地或换地的赔偿,而是让他们可以推动产业升级转型、持续发展。

以本地渔农业为例,他们一直希望政府可以资助业界应用新技术,例如水耕生产技术、智慧农场管理等,进一步推动业界现代化及提升竞争力,以协助他们把握粤港澳大湾区机遇。

总括而言,政府今次提出修例可见是改变了既有思维,希望以灵活变通手法增加土地供应来建屋,解决市民住屋问题。笔者期望政府能同时做好细节上的配合,以及平衡各方意见,与持份者保持充分沟通,才能真正加快土地供应,解决困扰香港多年的深层次问题,令市民安居乐业。

李镇强

自由党副主席、立法会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