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议会内外/解决青年宿舍问题的三建议
香港特区青年住房问题多年未解决。《大公报》日前头版报道政府兴建青年宿舍的进度大落后,这亦是以往青年问题中,特首初心、政府政策与前线执行不协调的典型例子。政府早在2011年提出推行“青年宿舍计划”,帮助在职青年解决住宿问题。当时青年群体对此政策充满期待,本人亦自2012年至今多次在报章撰文要求政府加紧兴建步伐,惟十一年过去,至今只有一个项目共80个宿位入伙,相对于当初订下在2025年共有3400个宿位落成的目标,目前只达成目标的2.4%。新一届政府上任在即,普罗青年都对新一届政府充满期望,期待着“看得见未来、摸得到获益”的政策红利。
研改建方舱医院为宿舍
青年宿舍计划推行逾十年,就算将于本年落成的保良局青年绿洲项目1680个宿位入账,才刚好达成一半目标。坊间有人建议将酒店或空置学校改建为青年宿舍,除此之外,近日本地新冠疫情有所缓和,多个中央援建社区隔离设施转为备用状态;这些设施建造品质良好,部分设有独立淋浴设施,若将备用的方舱医院改作青年宿舍用途,对解决在职青年住宿问题可起即时功效。当中,以启德社区隔离设施的规模较大,设施楼高四层设有约3000个房间,亦设有升降机。若新一届特区政府将启德设施一半改作青年宿舍用途,另外一半改作过渡房屋,则上任后旋即解决过千青年人的住宿问题。对于新一任特首百日政绩来说,是个好开始。
青年宿舍看上去似是解决青年住房问题的政策,实际上青年宿舍并非立项于房屋政策之中。根据民政事务局呈交立法会的文件显示,青年宿舍政策目标有三:一、让非政府机构释放现有未尽其用土地的发展潜力;二、满足部分在职青年对拥有自己居住空间的渴望;三、让该等青年租户可为达至其中期个人发展目标积累储蓄。
追本溯源,青年宿舍供应量低源于用作兴建青年宿舍的土地罕有:非政府机构鲜有“未尽其用”而又希望兴建青年宿舍的土地。再者,青年宿舍在政府内部仍属“新事物”,审批过程牵涉多个部门协作,非政府机构擅长青年发展而非起楼改划,由他们面对政府内部“走衙门”,更令程序时间长上加长。
现届政府建议改组民政事务局为青年及地区事务局,完成架构重组后,青年及地区事务局应新增专职专责的“青年事务专员”,像兴建青年宿舍“走衙门”等程序,专员就可协调增效。事实上,历届特区政府均有设立新部门,如“发展机遇办事处”(DOO)、“政策及项目统筹处”(PPCU)等,以专责方式处理政府部门常见的协调问题,担当起政策推手协调角色,将政策提速。
其实,青年置业最大问题就是储不够首期,他们的首期大多来自储蓄和家人支援两大来源。现在青年宿舍计划要求住户最多5年后就要“执包袱”,鲜有关注他们离开后的住房衔接问题。营运青年宿舍的机构其实可参考部分过渡房屋的做法,将一定比例的租金拨作“强制储蓄”,在青年迁离时发还,为他们提供置业首期的另一来源。
助储首期让“上车”更易
笔者近来与不同的青年群体直接交流,发现现今青年对置业的渴求不只是对于“居住空间”或是“结婚生仔”的需要,而是对未来几十年拚搏后,扎根香港的一份退休保障。若相关部门代入青年人的角度换位思考,就可能会想到:若果买楼是青年人未来退休保障之一,那就有理由可以让他们提取部分强积金作置业之用。当然,其中可以像补地价般,加入补回提取的强积金金额方可自由买卖或出租该物业等条款,这也涉及修改《强制性公积金计划条例》等工作。
以上的讨论不过是抛砖引玉,若果我们的目标真是为解决普罗青年的住房问题,就要让我们的青年“看得见未来,摸得到获益”,扎根香港。
来源:香港大公报 作者:陆瀚民 立法会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