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施政设关键绩效指标应与市民幸福感挂钩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月2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第七次全体会议,决定任命李家超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任行政长官,于2022年7月1日就职。候任行政长官李家超的竞选政纲提出三大施政方向,包括以结果为目标解决不同的问题;全面提升香港的竞争力;奠定香港发展的稳固基石。三个施政方向反映了李家超务实沉稳的施政作风,亦显示他准确地为香港现况把脉,明白市民最想见到施政有成效、经济民生有改善、香港竞争力明显提升,落实“以结果为目标”的施政理念,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为达到“以结果为目标”解决问题的效果,李家超表示,上任后会为特定工作订立关键绩效指标(KPI)。关键绩效指标,是用来衡量一项工作的成效,也能为团队或公司订立明确的工作目标。国家亦会用KPI来订立工作指标,例如“十四五”规划为推动科研及先进制造业发展订立了目标,包括订明2021-2025年间预期每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7%,2025年预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10%,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等。
内地扶贫考虑衣食住行
不过,施政的KPI单单是数字并不足够,还要照顾市民的实际需要。内地推动脱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12年内地发起“脱贫攻坚战”,设定贫困线标准为每人每年2,300元人民币;此后经过多次调整,至2020年时,脱贫户每年纯收入要达到4,000元人民币。但脱贫线4,000元纯收入不是唯一的目标,国家明确指出,到2020年要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即是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他们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内地脱贫不是以数字为本,而是以人为本,内地脱贫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考虑到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吃、穿、教育、医疗和住房样样顾及。
反观香港订的施政指标,往往只有数字。以临时过渡性房屋为例,去年施政报告提出将临时过渡性房屋加码至二万个单位。二万个单位只是一个兴建房屋的数字,没有顾及市民的工作、教育等实际需要。
临时过渡性房屋是为了安置劏房户,让他们不用再住得贵、住得差,但很多时候,劏房户宁愿节衣缩食、挨贵租,忍受恶劣的环境,选择住在市区劏房。原因是香港基层劳工人工低、车费贵,劏房户只有住在邻近工作岗位的市区,才能节省车费;由于劏房户不愿见到下一代再挨穷,对子女教育期望很高,因此希望子女能够在市区声誉良好的学校上学,也可以参与社区内各样课余学习,因此宁愿居住在市区的劏房。
增加临屋要做好配套
按政府公布的临时过渡性房屋兴建地点,不少在偏远地区,例如元朗牛潭尾、同心村、八乡江夏围、大埔船湾黄鱼滩,兴建完成后,劏房户会选择入住吗?劏房户要考虑能否负担一家人上班、上学的高昂车费,父母要考虑子女的读书问题、考虑有没有社区支援,包括家人、朋友以及非政府组织等。
如果偏远的临时过渡性房屋建好,却吸引不到劏房户入住,那既改善不了劏房户的居住环境,也浪费了政府的资源,得益的可能只是提供土地的地产商,政府做好三通一平(即通水、通电、通路、土地平整),为发展商发展相邻的土地奠下基石。而且,偏远地区的临时过渡性房屋,无助增加市区房屋供应,不能压低市区劏房租金。
笔者认同李家超“以结果为目标”的施政理念,认同在特定工作订立KPI,但在制订KPI时,应借镜内地脱贫标准的综合指标,一定要顾及工作、教育、医疗、社区支援等实际需要,市民才会感到政府施政真心照顾他们,才会有幸福感。关键绩效指标不是“跑够数”就可以,而要与市民的幸福感挂钩。
来源:香港文汇报 作者:麦美娟 工联会副会长立法会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