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什么迁都北京,明朝迁都是对还是错

2023-02-09 16:37

永乐十八年,经过十几载的修建,北京皇宫和北京城建成。朱棣下诏正式迁都,至此北京城作为都城,也将在未来的二百余年里与大明王朝的命运休戚与共。

作为一代雄主,朱棣有纵横捭阖之功,平安南、设奴儿干都司、五次北伐蒙古;治下更有《永乐大典》编纂,郑和七下西洋之壮举。但对于其迁都之举的评论,后人的评价则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认为这乃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扛鼎之举,另一方则认为这样的举动,无异于君子处危地。那么他的这项举措,到底是否正确呢?

朱棣影视图像

朱棣影视图像

1402年,经过近四年的靖难之役,朱棣史无前例地完成了从藩王到帝王,从小宗逆袭大宗的壮举。在攻破南京城后,建文帝不知所踪。而他则为了巩固地位,开始对支持建文帝的遗臣遗老们进行清洗,这里面既有对方孝孺的“即夷十族”,又有对御史大夫景清的株连“瓜蔓抄”,这样的举动无疑对于快速的实现政权更替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这样的负面作用便是在南方地区失去了士族们的拥戴,这也让朱棣如坐针毡,这也成为朱棣决定迁都北京的直接因素。

事实上,在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定都南京之时,他也有迁都的想法,更是曾经派遣太子朱标巡幸关中、凤阳、洛阳、开封等地,甚至有过在凤阳兴建中都的举动。但碍于风水、经济条件、太子朱标去世等因素,最后不了了之。

而朱棣在上位后,缺少了南方士人的支持,更为了“继承父亲遗志”,当然更少不了迷信的“龙兴之地”以及为了所谓的抵御蒙古人,这诸班因素之下,迁都成行。

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

那么迁都之后的效果如何呢?作为迁都北京的配套措施,由于此时的京杭大运河梗塞,在永乐八年时,朱棣下令开凿会通河,打开南北漕运,以此来作为当时经济中心转移之后的物资运输通道。在对蒙古诸部,瓦剌、鞑靼、兀良哈上,朱棣也更便于集结兵力征讨,而穷其一生也先后五次率领大军,挥师漠北。

可以说,在朱棣朝乃至仁宗、宣宗朝,迁都北京的效果都是不错的。但在讲究结果论的历史中,朱棣迁都北京所带来的结局却并不完美。

自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之变被俘、瓦剌大军进逼北京,于谦打响北京保卫战为始,到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帝自缢为终,二百多年间,既有刘六、刘七围城,又有俺答汗、己巳之变皇太极、李自成等8次围城。

这样的资料,即便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一方面,人们在褒奖明王朝、明成祖朱棣在为恢复汉人王朝、汉人民族性格上,所作的“天之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壮举的同时;却又不能忽视的一点是,君子不处危地,更何况是君王乎!

而且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是,即便漕运再通达,当政治中心远离经济中心时,它对于维系统治无疑是副作用的。对此费正清说“这一宏伟都市远离它的经济源泉,维持这一中心所用的人力和物力在明代灭亡和在帝国时代结束之前,一直消耗着政府的收入和人民的财富。”

因此,在作者看来朱棣迁都之举,或许在当朝、在有明君时是可取之策,但当矛盾积聚、历史周期律之下,王朝包袱日渐沉重,若非有不世出的君王,这种君王死社稷般以天子守国门的做法,也只能使得王朝有倾覆之灾。最终,1644年李自成成为这8次围城中的胜利者,明王朝结束,享国祚276年。

推荐阅读:

越王勾践为什么要杀文种和范蠡

明朝铁铉下场有多惨,死后被朱棣下令过油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