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科技(ArtTech)乃全球大势所趋,港府近年积极支援艺术发展,除了以西九文化区为主轴,东九文化中心亦预期于今年分阶段启用,届时将成为艺术科技重镇及培训摇篮。不少初创公司抢占先机,把Web 3.0融入艺术,促进文化交流和版权贸易,包括利用区块链和智能合约等技术,进行版权认证和储存交易资料等。要完善相关政策及建设产业生态圈,有意见认为,香港应先建立文化数据的标准,建立数据库,巩固文化资产,才能进一步推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日本光影艺术Team Lab以科技艺术享负盛名。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除了兴建博物馆、剧场等硬件配套,科技可令内容创作的形式更为突破,也在文化传播上担当重要角色。事实上,艺术与创新科技的融合已成为全球艺术发展的新趋势,香港互联网协会开放数据小组召集人黄浩华举例,日本光影艺术团队Team Lab,正是将科技结合艺术,展示了创新的艺术。
艺术家利用科技突破
▲近年数码资产等议题引起关注,不少公司利用科技促进文化交流和版权贸易。
在香港,香港以往不乏艺术家利用科技突破,团结香港基金研究员林玥彤提到,有艺术家以数码科技重现敦煌石窟,也有人利用元宇宙为珍宝海鲜舫恢复原貌。她指,近年政府大力支持艺术科技,业界也愿意投放更多资源,与此同时,科技也成为更多人加入创作的契机。她不讳言,“香港的相关发展虽然刚起步,整体规划也较其他地区零碎,但现在正努力巩固。”
要释放文化产业及创意产业的潜力,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和交易制度尤为关键。疫情为艺术圈带来重大的改变,Art Group Limited创办人及行政总裁秦仲宇指,疫情影响许多画廊未能如常经营,需要利用不同方法寻找受众,例如通过网上进行交易,不少艺术家也更倚赖社交平台进行宣传及买卖,如何防止假冒和侵权,成为重要的议题。
智能芯片可作防伪证明
女艺术家Sarah坦言,在现今的年代,作品很容易被剽窃,“人们会用手机拍摄艺术家的作品后自行复印。”用心绘画的作品有机会被人随意复制,她直言缺乏版权保障。
有见及此,秦仲宇与团队去年以区块链和智能芯片的技术,推出Artracx Curator平台,通过使用去中心化ID(DID),为每件艺术品创建基于区块链和芯片组支持的数码身分,当芯片被激活并与艺术品连结,可兼作真品证书。收藏家只需扫描画作的芯片,便可轻松取得画作的出处、展览和交易历史等信息,作为防伪证明,也可分辨艺术品是真品还是重印。
秦仲宇说,配合智能合约,区块链可以为艺术品提供版权认证,其不可篡改的特性,让作品被多次转手后也能溯源,“成为有实物资产支持的数码资产。”他说,香港要进一步发展为艺术交流中心,必须订立一套艺术ID标准,“有标准才能扩大市场。”
将艺术品贸易代币化
港府去年10月发表《有关虚拟资产在港发展的政策宣言》,肯定了非同质化代币( NFT)以及分布式分类帐技术(DLT)等在未来发展Web3.0的重要性,当中特别提到将艺术品和收藏品贸易等代币化,可以迎来更大机遇。
黄浩华解释,使用Web 3.0的主要目的是“去中心化”,“传统YouTube是中心化,系统犹如『中间人』的角色,观众要订阅创作者的频道才可浏览。”他续指,NFT的世界,代币不相等,除非买家分享,否则作品的所有权会跟随电子钱包。他指,现时不论卖家和买家也要对科技有基本认识,惟随着科技发展,门槛将会愈来愈低。
团结香港基金去年5月发表《数字时代的文创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建议政府建立文化数据数码设施,可考虑完善现有的亚洲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或建立专门用于文化IP交易的新平台,打造“文化IP”数码交易平台,助力文化“走出去”。
建全面数据库 向大湾区开放数据
报告提到,可参考台湾的网上文化内容交易平台,集收集、储存和管理版权资料的数据库和促进数码版权交易的功能于一身,用区块链存证版权资料,保障平台上的数码授权协议。同时建议利用香港独特地理位置,将数据建设向大湾区开放,建立更全面和广阔的数据库,供本地、大湾区和国际市场使用。
有份撰写研究报告的林玥彤指,香港现阶段只有基本的文化数据,认为香港若要发展产业、构思相关的政策措施,必须建基于扎实的研究,以及进一步搜集产业研究的资料,运用数据作有意义分析。
研发粤曲应用程序,助传统文化融入校园
有学者认为,香港与其他地区作艺术交流前,应提升自身水平,故利用科技研发粤曲应用程序,希望促进传统文化融入校园。
香港教育大学粤剧传承研究中心总监梁宝华直言,“如果本身艺术教育做不好,难以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他指,香港学校历年对艺术教育的执行力低,只有少量学校开办高中音乐课程,加上香港的音乐教育仍以西洋音乐主导,教育局有必要正视相关问题。
他指,跟其他地区作艺术交流前,香港应做好自身教育,提升观众水平。有见新一代对传统文化欠缺认识,该中心近日推出“粤曲拍和”iPad应用程序,旨在结合粤剧音乐与现代科技,希望协助学校教师在课堂上教导学生演奏粤剧音乐,同时加深他们对工尺谱的认识。
将实体书变有声书 建电子书库促进版权销售
▲香港书刊版权授权协会主席黄燕如博士助本地书籍电子化。
有书刊团体利用科技,把实体书本转换成电子书及有声书,并成立电子书库,望促进书本版权产业。
香港出版总会去年推出“出版3.0-香港智能电子书库”计划,征集本地出版读物,建构“香港智能电子书库”。香港书刊版权授权协会主席黄燕如博士指,书库透过转换平台的人工智能系统,把中文实体书转化为中文电子书,及后翻译为英文版本,并配合文字翻译语音技术,把电子书转译为广东话、普通话及英语版的“有声书”。她指,现时免费提供技术予合资格出版社,“首要目标帮助业界升级转型,继而扩大阅读市场,促进海外版权交流。”
黄燕如指,首阶段集中招募文学小说,心灵、医学、商管书籍及历史传记,也有在原有实体书库挑选具创意、原创性及国际视野的书籍。除了香港书展等本地活动,协会也会把电子书库带到德国法兰克福书展参展,期望促进版权销售之余,也能把香港的创意成果带往世界各地。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