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有云:“自隐无名为务”。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中都有隐逸的概念,避世离俗,独与天地往来,古今隐士都是不屑于功名利禄,追求精神的自由。隐士出仕也必定是为了行大道,北宋时期士人的隐逸和出仕,当然也都鲜明的体现了文人独立的思想特征。
北宋时期文人的思想发展是推进传统思想进步的主力,隐逸之风在社会上十分流行,“竹林七贤”、“终南捷径”、“梅妻鹤子”等每个朝代对于退隐深林都有着独特的含义,古代文人的出路不仅有隐逸,出仕也是众人心之所向,这些选择都是在政治压力产生的。
北宋时期,科举制度已经十分完备并成为文人进军仕途的主要的途径,但当文人成为朝廷官员后,满腹的才华竟不能用上一二,能为国家效力的方面十分受限,这一身才学却成了营造内心理想世界的主力,这无不令才子心有不甘,达却不能接济天下,只剩独善其身,这成为很多文人选择隐逸的主要原因。
退隐山林,与世间万物为一体,成为文人的感情寄托之处,自命清高的文人对现实的政治环境敢怒不敢言,只能将一腔热血倾注于山水之间,在社会上形成了追求自由、醉心山水的风气,很多文人纷纷效仿,追求内心的世外桃源,这无疑成为读书人逃避黑暗现实的首选之道。
文人考取功名之后,“独善其身”成为隐士和“接济天下”出仕为官成了两条主要的选择道路,为了实现自身价值,很多文人选择出仕为官,为黎民百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即使社会黑暗,但仍不甘心埋没内心的报国情怀,即使官途不顺,也想在这乱世中保全一方的安定和和平。
在武士当道的朝代,文人不受尊重,想要名垂青史必定披荆斩棘,直面社会的丑恶一面,但这类文人无不是时代的英雄,留得一段美谈,所谓时势造英雄,在国家动荡之时能挺身而出的都是社会的好儿郎。
时局的动盪和压迫下,很多文人不得已才选择归隐,所谓隐士也必定都是由大学问、大抱负的时代才子,因没有恰逢时机,没有贵人相助,难能在仕途上一展雄心,走投无路选择投入山水之间,但即使整日醉心山水,仍想能有朝一日能将这满腹经纶用在国家的发展上。
从他们的文章中就可得知他们内心的渴望。例如北宋沿袭唐朝的文化制度,成为历史上经济文化较为繁荣的时期,与国外的交流也日益增加,这很大程度上激励了隐士出仕的决心,以退为进的方法来吸引达官贵人的注意,从而走上仕途。
不管是甚麽原因归隐山林,隐士在宋朝都是非常重要的群体,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政治的走势,决定国家的思想发展,他们追求自由的道路上也是孤独的,在这份孤独中所体悟道的任上哲理对世人产生深远的影响,主导这时代潮流思想的转变方向,在文学的发展和进步也又很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