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大历十四年(779)春,德宗决定将昭德皇后所生的长子立为太子。李诵即是这命中注定的幸运儿。德宗膝下共有11个儿子,其中还包含两个出自宗室的养子。但诸子要么早逝,要么庸碌无为,到头来也只有李诵一人能名正言顺地成为太子。故而早在尚未加冠时,李诵就被确立为了继承大唐天下的太子,离到达人生巅峰只有一步之遥。
然而让李诵没想到的是,自己这一步之遥,竟然要近26年才能达到。因为被确立为继承人,李诵早早地涉足政治。在羽翼未丰时,这位将来的大唐天子就被迫看透了朝臣的奸诈和朝政的混乱。故而他逐渐有了改革朝政的心思,并在东宫集结了日后改革的主力军王叔文、韦执谊等。后来名垂青史的韩愈、柳宗元和刘禹锡,亦通过王叔文等人的引荐而拜入东宫。
于李唐而言,储君有抱负、有作为,应当算是一件好事。但德宗随著年纪渐长,竟然在“亲小人而远贤臣”的路上越走越远,直至将自己亲立为太子的亲儿子也视作眼中钉。
贞元三年(787),唐肃宗之女、唐德宗之姑、李诵的岳母郜国大长公主因私通而入狱,李诵作为女婿也受到牵连。彼时德宗正对李诵心存疑虑,又突然出现郜国大长公主一案,李诵就差点被弟弟李谊代替。(李谊是德宗养子,生父为昭靖太子李邈。)
据《旧唐书》载,德宗还曾想向东宫安插自己的眼线。但因为德宗所信任的都是声名狼藉之流,诸如裴延龄、李实。故而即便德宗都已经把人送到了李诵眼皮子底下,李诵也难以接受他们,这些人也没办法给德宗传回甚么可以威胁到太子的把柄。但这莫须有的“斗法”还是一直持续了近26年,直到德宗去世,李诵顺利继位,成为唐顺宗。
虽说是唐顺宗,李诵的为帝之路却并不顺畅。在继位后,顺宗立刻开始了谋划已久的改革,意图扭转宦官插手朝政的乱局。王叔文被提拔为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并任度支盐铁副使以掌管财政,韦执谊为宰相,柳宗元、刘禹锡等亦得到重用。但随著改革的推进,顺宗首先和自己的心腹王叔文产生了嫌隙 。
王叔文所执行的改革,是对宦官的无差别打压。但顺宗一方面对专权的宦官不满,一方面却又信任围绕在自己身边的宦官,例如李忠言等。因而随著王叔文打压宦官,进而加强自己的权势,顺宗与其的不合也就持续加剧,直至演变为王叔文专权,与顺宗的皇权相对峙。
后来,王叔文与顺宗的关係因为立储而彻底破裂。顺宗熬到继位时,其颇有声望的长子李纯已年满27岁,立其为储几乎已是水到渠成。但王叔文害怕太子的产生会分化自己的权势,故而大力阻挠顺宗立储,甚至还派人监督李纯。这使得顺宗不仅加速了立储,还将王叔文排斥在东宫之外。
王叔文的强大,归根到底其实还是顺宗的信任。随着顺宗将他疏远,他的势力自然也就消散,以王叔文为核心的革新派也随之逐渐瓦解。但与革新派此消彼长的反对派随后抓住了这个机会,失去了革新派这有力甚至唯一支持者的顺宗又难以与此抗衡,令人惊愕的禅位便出现了苗头。
永贞元年(805)三月,宦官俱文珍等一手操办了立李纯为太子的事宜。七月,俱文珍等又以失势的顺宗之名义,下诏由李纯这位皇太子主持国事,基本架空顺宗的权势。因而仅仅过了一个月,也就是继位总计186天后,顺宗无奈地选择了禅位给李纯,自称太上皇。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正月,时年46岁的唐顺宗逝世。
顺宗的继位虽然熬得久了些,禅位虽然发生得突然了些,但他的结局或许还真是命中注定,没有太多人为的因素。不然,韩愈或许也不会亲自为他作《顺宗实录》,让他成为唐代唯一留下了完整实录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