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时代的福建就是名副其实的山林王国,森林密密麻麻,人烟稀少,老虎才是这片土地的真正霸主。不过随著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迁徙到福建,原本寂静的山林也变得热闹起来。人们开垦土地,种植庄稼,人与虎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衝突在所难免。
到了明清时期,福建的虎患记录简直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以前那些只是在深山老林里出没的老虎,现在居然敢大摇大摆地出现在城镇附近。有些胆大的甚至直接闯入村庄,伤人事件层出不穷,弄得人心惶惶。
翻开明清时期的福建地方志,会发现关于老虎伤人的记载比比皆是,随便拎出一条来,都能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长泰县志》里就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一群老虎突然袭击了一个村庄,它们冲进房屋,撞倒牆壁,村民们毫无防备,只能四散奔逃,结果上千人惨死虎口。
《莆变纪事》还记载过更可怕的事情,一群村民被老虎追赶,为了活命,他们只能跳进河里,拼命游向河中心的小岛。
但是即使这样他们也没能逃出虎口,老虎竟然也跟著跳进河里,像游泳健将一样,乘著潮水,一路追赶,最终将那些可怜的村民一一吞噬。
据统计在明清两朝,福建地区因为老虎丧命的人,足足有八千多人。
为了对付老虎,福建民间开始兴起习武之风,各种武馆就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教的都是些拳脚功夫、刀枪棍棒之类的真本事。尤其是泉州、漳州一带,国术馆更是多得数不清,好像随便在街上走走,都能碰上几个练家子。
难怪清朝的时候,福建出了不少武状元,说不定其中还真有几位是靠著打老虎练就的一身本领。
明末清初的全球气候可不是一般的差,直接进入了“小冰期”,说白了就是全球气温骤降,跟现在的暖冬完全是两个极端。原本气候宜人的福建,这会儿也开始闹腾了,一会儿旱灾,一会儿洪涝,搞得老百姓苦不堪言。庄稼都旱死了、淹死了,食草动物没有东西吃,只能纷纷饿死了,那些可怜的鹿啊、兔子,数量急剧减少,食物链一下就被打乱了。
老虎作为食物链顶端的“大哥”,本来日子过得挺滋润,这会儿也没辙了。肚子饿得咕咕叫,山里的猎物又少得可怜,可不就得下山“找点吃的”。
除了天灾之外,人祸也是导致人虎衝突的重要原因,归根到底还是“人多地少”的老问题,为了种粮食、种茶叶,人们不断地开垦山林,那些原本属于老虎的地盘,慢慢地都被人类佔领了。老虎原本在山里生活得好好的,结果家园被毁,猎物减少,生存空间被一再压缩,脾气能好到哪里去?有些老虎被迫迁徙到新的地方,结果又跟其他老虎群体发生衝突,争夺地盘、食物,那更是火上浇油。
再加上清朝政府在东南沿海实行的“迁界政策”,为了防范郑成功手下的反清军,强行把沿海居民内迁,这就导致大片土地被荒废,原本就支离破碎的生态环境,更是雪上加霜。
不过虎患在19世纪的时候就得到了明显的控制,那时福建刚刚成为通商口岸,外国人带来的不仅有各种美洲作物和种植技术,还有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
为了发展经济,福建的城市化进程开始加速,城镇规模越来越大,人口也越来越多,人们对土地的需求量也跟著水涨船高。
可是土地就那么多,你多了,老虎就少了。为了扩大种植面积,人们不得不砍伐更多的树木,开垦更多的荒地去种植玉米和土豆,老虎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虎患也慢慢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