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充斥着大量“杂胡”

2024-06-14 10:50

胡人进入汉地早在两汉时期就存在,以归降的匈奴人为主,大多居住于河套、河西地区,也经历过几次内迁。胡人大规模进入汉地,形成胡汉融合的局面出现在西晋末年“五胡十六国”时期。唐朝继承了北朝的基本格局,但又融入了突厥、契丹、吐谷浑、铁勒、回纥,以及西域诸国,乃至高句丽等各民族,这些民族主要分布于唐朝北部地方,被史学家称为“杂胡”。

那么,胡人进入大唐之后,他们的地位如何呢?

第一类胡人:以鲜卑贵族为代表,他们沿袭了北朝门阀家族的荣光,成为大唐的豪族。

隋唐承继于西魏、北周,他们的豪门政治也来源于宇文泰创建的“西魏八柱国”,包括西魏皇族元氏、北周皇族宇文氏、隋朝皇室杨氏、唐朝皇室李氏,都是其中的一员。

您可能会很奇怪,这些姓氏我们怎么很少听说呢?原因很简单,他们都起了汉姓,甚至冒姓了汉姓豪族。比如元氏,原本是“拓跋氏”。再比如,豆卢氏后来改姓“窦”,有人据此推测,李世民的生母窦氏其实就是豆卢氏胡人。

总之,这一类胡人以鲜卑族为主,大体上还佔据著唐朝贵族的身分,但总体上处于没落的趋势,远不及五姓七望。

第二类胡人:以突厥、西域诸国贵族为代表,成为大唐帝国的末流贵族。

唐朝建立后,与突厥、契丹、吐谷浑、回纥、吐蕃、高句丽等政权长期战争,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大多被唐朝消灭,这个过程中,大量的胡人贵族归附大唐。

其中比较出名的有阿史那氏、大贺氏、论氏等,他们都是这些政权的王族、部落酋长,归附大唐后,一部分人娶了公主、郡主、县主为妻,成为外戚。比如阿史那社尔、执失思力,这些家族后来也都改姓了汉姓。还有一些没有与皇族通婚的胡人,他们往往被赐国姓,併入大唐宗室族谱,其中数量最庞大的就是契丹王族。比如,中唐名将李光弼,他就是契丹人,其父李楷固、外祖父李楷洛都是契丹贵族。

第三类胡人:以昭武九姓为代表的“杂胡”贵族后裔,成为大唐帝国的庶族阶级。

这一类人数量相当庞大,最典型就是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昭武九姓原本是生活在河西走廊的胡族,西汉时期被匈奴人打败,便西迁于中亚一带生活。随着大唐对西域的开发,大批昭武九姓的后人“回迁”大唐,生活在北方地区,以经商、从军为职业。

这个群体相对来说社会地位较低,早年连从军的资格都没有,因为那时候唐朝实行的是府兵制,兵源都来自于关中、关东,豪族子弟可以“加塞”进入五府获得宿卫的资格。

就是这个原因,安禄山早年只能经商,没法从军。后来情况发生了转变,大唐从府兵制变成了募兵制,兵源“就地取材”,身处边境的胡人家族开始大量进入军界,形成了“军人世家”集团。

中唐时期的安禄山、安思顺、李光弼、史思明、高仙芝、乌承恩、僕固怀恩、李怀光、李抱玉等等名将,都是这样的家族。

看清了胡人的阶层划分,其实也就看清了唐朝的本质,那是段庶族阶级为了本阶层的利益而奋斗,最终打败了豪族集团的历史。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