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计划迁都先到洛阳,后迁长安,为何却遭群臣反对

2024-10-21 11:42

自古统治者选择都城主要根据军事、经济、地理位置三方面条件来考虑。军事上要求都城所在地既能制内,又利于御外;经济上要求都城附近地区经济发达;地理位置上要求都城有通畅的水陆交通线路通向四面八方。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大宋王朝后,定都河南开封。开封府主要的优势是居“天下之要会”,汴水河渠连接江淮等地,经济富庶,但其缺点是军事上无险可守,难以御外,必须常驻数十万大军以代替山河之险。赵匡胤考虑得比较全面,比群臣和赵光义更有眼光,他认为如继续以开封为都城,养这么多冗兵,“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结果不幸而言中。

赵匡胤不仅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军事家,也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政治家。他考虑到开封“形势涣散,防维为难”,打算先迁都洛阳,后迁都长安,他说:“吾欲西迁,据山河之胜,以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但这一打算遭到群臣的极力反对。

赵匡胤于公元927年在洛阳出生,因而对洛阳有特殊感情。开宝九年(公元976年),赵匡胤下诏西幸洛阳祭祀天地,并打算从此留在洛阳。起居郎李符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上书“陈八难”,书中称:“洛阳凋敝,一也;宫阙不备,二也;郊庙未修,三也;百司不具,四也;畿内民困,五也;军食不充,六也;壁垒未设,七也;千乘万骑盛暑扈行,八也。”

赵匡胤思乡心切,根本不管西行难不难,即于同年三月丙子日从开封出发。四月,赵匡胤一行到达洛阳,在南郊举行合祭天地大典。此前洛阳地区连续一个月大雨不止,赵匡胤到达后,雨就停了下来,举行合祭大典时晴空万里。大典结束后,当地父老说:“我辈少经乱离,不图今日複见太平天子!”还有人激动得泪流满面。赵匡胤见天公作美,百姓归心,又见洛阳宫室壮丽,心情非常愉快,当日下诏大赦。

赵匡胤以为迁都之事可如愿进行,却不知群臣虽表面不反对,但大多数人仍不乐意迁都,他们利用各种机会向赵匡胤进谏。

一天,赵匡胤的老部下李怀忠见皇上略有闲暇,便上前进言,他说:“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一旦遽欲迁徙,臣实未见其利。”

就当时形势而言,李怀忠这一番话的理由是很充足的,自后梁建都开封以来,几代统治者便不断开挖运河,以通漕运。经不断疏浚和开凿后,基本形成以开封为中心的运河系统。开封便能取得全国各地的粮食和物资,解决开封数十万禁军和百万居民的粮食和物资供给,这是洛阳无法办到的。但即便如此,仍改变不了赵匡胤迁都的决心。

群臣的意见赵匡胤可以不听,可晋王赵光义的意见赵匡胤却不得不听,因赵光义是他的皇位继承人。当赵匡胤把迁都洛阳和其有险可守的想法告诉赵光义时,赵光义说:“在德不在险。”赵匡胤一时语塞。

眼看晋王和群臣都持反对意见,赵匡胤只好放弃了迁都的计划。

相关阅读